去留之間,外資在華構建“新版圖”
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6-02-03 16:00:01
新華社北京2月3日電 題:去留之間,外資在華構建“新版圖” 新華社記者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深度轉型,在華外資動向引人矚目:服務業外資占比連續5年超過制造業,成為外資在華“藍海”;滬粵津閩四大自貿區釋放改革紅利,引資高地效應凸顯:中國已是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但美日等國對華投資近兩年下降。 對外資而言,中國是否還是機遇之地?在中國經濟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際,外資扮演的角色有何變化? 新華社記者前往中國多地,采訪各級商務主管官員,對話電子、汽車、工程機械、醫療保健、化工、物流等行業的跨國公司負責人,探究研判外資在華的現狀和未來。 東莞南城宏圖路,原諾基亞的標志性工廠,已在去年春季關停。記者近日在這里看到,昔日的工廠生活區中,每層樓的宿舍已被打通,改造成辦公寫字樓——一個能容納近百家電商企業的產業園已具雛形。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內要素成本上升,部分外資將目光轉向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地區;美德等發達國家鼓勵制造業回歸,一些企業也在回流。類似諾基亞工廠關閉的消息,一度引發了外資“出逃”的議論和猜想。 “東莞確實有諾基亞工廠等一些外資企業關閉外遷,但并沒有形成‘撤離潮’。事實上,低端代工生產企業的關停,淘汰了落后產能,為引進更多優質項目騰出空間。”東莞市商務局副局長方見波說。 去年,東莞新簽外資項目440宗,合同利用外資50.6億美元,增長17.2%。其中,超千萬美元項目達93宗,涉及商業、金融、物流、醫藥以及先進制造業。 一城可窺大勢,一地可瞻全局。據中國商務部統計,去年中國吸收外資比上年增長6.4%,達到1262.7億美元,規模再創新高;新設外資企業26575家,增長11.8%。 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增資踴躍,其中德國奧迪、大眾、戴姆勒、漢莎航空,意大利菲亞特,瑞典沃爾沃,韓國現代、起亞汽車、三星電子,日本電氣硝子、普利司通、伊藤忠商事,美國英特爾、克萊斯勒等在華投資或增資單項金額超過1億美元。 包括文化創意、研發設計等在內的服務業引資額不斷攀升,是中國外資結構發展的新趨勢。自2011年占比首次超過制造業,中國服務業已連續5年成為吸引外資的“冠軍”行業,2015年占比達到61.1%。 “服務業外資的高速增長,一方面是中國服務業外資準入放寬使然,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國依靠低要素成本與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階段基本結束,要進入一個質量不斷提升的新階段。”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曉紅認為。 在制造業外資總體規模下降的同時,高端制造業占比呈上升態勢。2015年,高技術制造業利用外資增長9.5%,在制造業吸收外資中的比重升至23.8%。 值得注意的是,鋼鐵、水泥、電解鋁、造船、平板玻璃等傳統制造業外資流入基本為“零”,外資產業鏈呈現由低端不斷向中高端攀升的態勢。大量跨國公司加快布局,在華設立研發設計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結算中心、財務中心、跨國公司總部等。 從區域結構看,東、中、西部地區各顯所長,產業分工不斷深化,引資特征日益彰顯:“總部經濟”成為上海名片;“研發中心”多扎根北京、上海、深圳;自貿區集聚高端產業;中西部引資兼顧傳統與新型業態。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桑百川說,以外部競爭倒逼國內經濟改革,通過外資技術外溢效應提升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通過深度融入跨國公司的全球布局,鞏固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這是新時期中國依然重視外資的主要原因。 為提升外資質量,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今年商務部將在深化外資審批體制改革、拓展自貿實驗區制度創新試點領域、出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驅動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各領域擴大開放、完善營商環境等方面發力。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像一塊“磁石”,吸引著眾多外資。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賽亞丁說,目前,該商會會員企業中近八成是專門為中國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比10年前增長約50%。 而市場準入的不斷擴大,將拓展外資在華發展空間。“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促進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擴大銀行、保險、證券、養老等市場準入”。 工程機械巨擘卡特彼勒深耕中國已有40余年。其全球副總裁兼卡特彼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其華表示:“我們在中國市場享受過‘改革紅利’,相信以后會在中國進一步開放中獲得更多機遇。” 一些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要進一步推進解決。“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場持久戰。希望中國繼續加強立法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優化執法環境、提高侵權行為的成本。”陶氏化學亞太區首席技術官姚維廣說。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副總裁王潔等跨國公司負責人也希望中國的投資政策更加穩定。 外資來源地更加多元也是中國吸引外資的目標之一。“外資的來源地會更加多元。比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它們會跟中國產生更大經濟協同作用。”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說。(記者:熊爭艷、王希、王優玲、許晟、王攀、康淼、石志勇、楊迪、周蕊、劉巍巍、林建楊、王亞光、王秀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