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不足發展受限
雖然新消費在提振經濟方面的作用與日俱增,但與眾多成熟的消費市場相比,仍面臨不少問題。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指出,當前消費結構升級遇到的主要問題有4點:一是品質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二是服務供給水平總體不高;三是消費成本居高不下;四是消費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以體育消費為例,尼爾森中國區體育產業研究副總裁張霖表示,運動熱潮在中國只是剛剛興起,中國的健身俱樂部數量不到美國的20%,中國的運動市場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專家指出,我國的服裝行業品牌趨同問題嚴重,消費電子領域一直只是該行業的跟隨者,而家電行業則同時面臨產能過剩與高端產能不足的問題。
“就供給層面而言,供給跟不上消費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我國的不少企業往往在產品創新上做不到位,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其次,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及消費法律法規等一直不夠完善,消費供給因此受到限制;再者,金融體系對于消費支持的力度還不夠大,消費金融產品的供給還有所欠缺。”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清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政策布局已經展開
面對新消費的難題,政府已經開始“對癥下藥”。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有關促進新消費的政策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與實施。國務院曾連續兩天發文提振“新消費”。在2015年11月22日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之后,11月23日,國務院又發布了《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部署消費升級來引領產業升級,并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來增加新供給,滿足創造新消費,形成新動力。
地方層面更加重視新消費。例如,北京市提出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重慶提出要“適應消費分層、分化的趨勢,引導企業針對不同消費群體滿足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提高有效供給能力”。
“政府對于新消費的支持將有助于改善消費環境及企業的經營環境,增加有效供給,積極意義不容忽視。”周清杰認為,但在制定具體政策方面,應該讓政策更接地氣、更易落地、更方便與市場對接,特別是在可操作性、科學性與前瞻性方面要多下工夫。
■兩端發力釋放動能
新消費能否得到大發展,關鍵還要看供給與需求。專家指出,目前,我國的消費動能受到抑制、得不到全面釋放,特別是缺乏強勁的動力來推動新消費的發展,接下來還是應該從供需兩端來打造新消費的“新引擎”。
供給側發力成為重要支撐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指出,要增加消費新供給、加強制度創新:第一,要對影響消費供給的現有制度性約束進行改革和調整;第二,通過稅收體制改革、取消不合理收費、金融體制改革等,降低企業發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第三,完善鼓勵創新的一些制度;第四,標準和技術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
“從需求側來講,歸根到底就是要提升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即收入水平。”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表示,要通過“雙創”和發展服務業,增加就業。此外,還應推動普惠金融業發展,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增強消費信心。
“消費主要是市場性行為,供給必須緊盯需求。企業應該更加關注購買方的需求,在服務與產品上緊跟消費者步伐,供給端的從業隊伍應該不斷提高服務于消費者的綜合素質,并增強獲取需求信息的能力。另外,為了進一步發展新消費,我們需要多借鑒一些國外的先進經驗,多學習一些服務與產品供給的新理念。”周清杰說。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