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持規模遠超過減持
在跌宕起伏的行情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上周五的例行發布會上透露,今年1月4日至1月28日,已有389家上市公司實施股東增持計劃,增持股份數量為10.23億股,增持金額116.69億元。而1月9日-1月28日,滬深兩市大股東通過二級市場共減持4.61億股、74.78億元,減持明顯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在滬指暴跌22.65%的1月,A股市場再現大股東增持潮。羊城晚報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1月A股共有530家上市公司獲得重要股東增持,增持股份合計19.96億股,增持金額總體規模高達270億元。該數字大幅超過同期減持的規模。1月份,僅有114家上市公司出現重要股東減持的情況,減持股份合計約1億股,減持規模為23.98億元。
具體來看,上市公司增持較多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電子元器件、醫藥生物、化工、房地產等行業。增持市值最大的是長江證券,劉益謙旗下國華人壽在2015年8月24日至2016年1月27日累計增持了2.37億股,持股占總股本的4.99%,增持涉及資金近27億元。達華智能通過員工持股計劃增持7.86億市值的股份,勝利精密1月份獲得險資百年人壽大舉買入2656萬股,經過此前6個月的密集增持,目前持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93%。此外,康達爾、招商蛇口、蘇寧云商、金融街、中國聯通都獲得較大規模的增持。
增持有助于支撐股價
不過,今年1月的大跌也讓增持的大股東們“很受傷”。統計顯示,截至2月1日,至少有379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增持行為中,股票現價低于增持交易價格。其中,重要股東增持股份浮虧較大的如渤海股份,今年1月4日至1月5日,泰達控股斥資402.73萬元增持公司股份13.43萬股,增持均價29.99元,目前該股股價已經跌至16.36元,浮虧超過40%。
合金投資也獲得了公司高管的力挺。據其1月發布的公告顯示,公司董事張瑜和董事、總裁王晶晶分別增持19.28萬股、4.08萬股,增持均價為13.26元、12.25元,而其最新股價僅為8.10元,折價約40%。
據同花順統計顯示,今年以來,重要股東增持第二天股價上漲的概率是48.20%,去年迄今的數據顯示,重要股東增持后的20天,股價上漲概率達到六成。中泰證券分析師羅文波認為,大股東對公司具有相對較高的控股權,重要股東參與二級市場增持一方面是看好公司未來的發展,另一方面,在股價經歷一段時間調整靠近底部后,重要股東認為公司股價存在被低估的情況,增持股票顯示他們對未來股價上漲的信心。因此,重要股東增持對股價起到支撐作用。(莫謹榕)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