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7日,上海虹口區一住宅小區內的熊貓廢舊衣服回收箱。高劍平 澎湃資料
【編者按】
近年來,在上海的不少居民小區內,出現了諸如“大熊貓”、“綠房子”之類的廢舊衣物回收箱,不少市民都會將自己不再需要的二手衣物放進回收箱,這些回收箱往往還打著“公益”或“政府實事項目”的旗號。在采訪中,大部分市民表示,“把自己不需要的衣物拿出來扔到回收箱里是市政府倡導垃圾分類的一種方式,這些衣服扔到里面也比較放心,不會被其他人胡亂利用。”
不過,事實并非如此,其中有些箱體已經被走街串巷收垃圾的小販承包,導致舊衣物直接流向二手市場或焚燒爐,不僅傳播疾病、污染環境,還跟政府倡導的垃圾分類背道而馳。
澎湃新聞記者經過連日暗訪,發現廢舊衣物回收箱存在諸多問題:一個連廠房都沒有的公司如何成為廢舊衣物回收公司?為何有些小區同時放著兩個不同公司的回收箱?有些箱子印著“市政府項目”字樣,遭到相關部門否認……
澎湃新聞關于“大熊貓”回收箱缺乏相應監管的報道,引起了上海兩會現場部分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
1月27日,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里格律師事務所主任安翊青專門撰寫并提交了一份題為《關于理順舊衣回收箱管理體制,通過明確監管職責和運用社會力量加強監管的建議》的提案,建議通過完善立法來明確相關部門的管理職責,并對舊衣回收箱項目進行進一步的調研,對現有利益分配機制進行調整。
當日,上海市綠化市容局表示,28日下午將和上海市商委一同約談4家相關單位。
缺乏合理利益分配機制
“看到這則調查報道后,我感到非常震驚。”安翊青說,從出發點來說,在小區內設置舊衣物免費回收箱,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一方面有助于實現生活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養市民的慈善意識。但目前,上海部分舊衣回收箱項目并沒有按照預期目的在運行,回收的舊衣物也未能得到妥善處置,反而成為污染城市環境、影響市民健康的隱患。
在安翊青看來,形成這一局面,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本市相關政府部門對于舊衣回收箱的管理職責不清,導致舊衣回收箱項目的政府監管存在空白。”她說,政府部門必須要對各個小區的眾多舊衣回收箱進行監管,政府的監管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本市在舊衣回收箱項目上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舊衣回收公司很難依靠正常經營維持運轉,也就為舊衣回收公司進行“轉租”等行為埋下了隱患。
建議通過完善立法明確管理職責
為此,安翊青建議,對于目前已經存在的“轉租”等行為,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應當會同市商務委共同進行查處,并避免舊衣外流對上海環境和市民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同時,為了進一步明確舊衣回收箱的管理職責問題,上海應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加強對舊衣回收箱項目的行政監管。
她還建議,由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牽頭,對舊衣回收箱項目進行進一步的調研,對現有利益分配機制進行調整。“如果要保持舊衣回收箱項目的公益性,可以選擇讓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機構承擔該等項目的運作,并通過政府財政、社會捐助等方式籌集項目運營資金;如果要通過市場化方式運作,則需要讓舊衣回收公司能夠從中獲得必要的合理利潤,才能讓公司真正把這項工作當成一份事業去用心經營。”安翊青說。
安翊青說,還可考慮用“互聯網+”的思路,創新一些切實可行的監管模式。比如,對小區內設立的回收箱,通過技術手段監控實際回收衣物數量,與有關回收處理機構的實際處理數據對比,并將監控對比情況向實際捐贈衣物的居民公開。
回收衣物中僅3%符合捐贈標準
1月27日,從事廢舊衣物回收的上海緣源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先生致電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對于廢舊衣物回收的公益性大多市民恐存在誤解。
據楊先生介紹,規范的公司在回收廢舊衣物后,會進行分類處理和消毒,部分符合標準的會捐贈給民政部門或慈善機構,但這部分不是強制性的,因為廢舊衣物回收公司不是慈善機構,而是營利性的企業,這些企業需承擔箱體、廠房、人工費用等成本。
上海每年產生的廢舊衣物多達10萬到13萬噸。其中一部分較新的可以出口到符合出口要求的國家,剩下的舊衣物則資源化利用,這兩部分均有利可圖,這正是廢舊衣物回收公司的盈利點。
楊先生還表示,很多市民認為投到回收箱內衣物就是捐贈出去做慈善的,但實際情況是,用于慈善的衣物標準很嚴格,一般來說要九成新,只占回收衣物的3%左右,所以,投進回收箱的大部分衣物都是被資源化利用了,即成為原料進行再加工。
2010年9月25日,上海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十五個部門聯合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促進源頭減量的實施意見》(滬府辦發62號)文件,當年12月15日就廢舊衣物回收利用開始在居民住宅小區進行試點;2011年5月15日起推進至全市的試點工作;2012年2月27日,上海市政府召開實施2012-2014年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環保行動計劃,為了解決不斷增多的生活垃圾對環境的壓力,上海市政府將“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收集”建設項目和“廢舊衣物回收利用”循環經濟和生產建設項目同時列入第五輪三年環保行動計劃。“廢舊服裝回收利用”首次被列入“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專項建設項目計劃中。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