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句“要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牛鼻子’”引發了眾多代表的熱議。26日,在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廣州團和佛山團的分組審議中,多位代表都提出了他們對消滅“僵尸企業”的建議:“要讓這些企業該生的生、該死的死”,“政府可以加強指引把‘僵尸企業’扼殺在搖籃里”……
“僵尸企業”多是國企
“現在的‘僵尸企業’,國企比例較大,民企占比還不高。”審議中,列席參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原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把“僵尸企業”的現狀剖析了一番,他說,民企辦不下去就被起訴或查封,一切按照市場規律辦。但國企的情況則不同,國企背后有政府的資金支持,即使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這些企業也還能存活,如此一來,“僵尸企業”便出現了。
李春洪認為,處理“僵尸企業”,根本問題還是處理政府和企業、市場的關系。政府應是保社會穩定的底線,“所有債務都由政府來背,這樣市場難以健康發展”。
處理過程要經歷陣痛
據李春洪介紹,東莞在清理“僵尸企業”中有幾萬名工人也被清退,清理“僵尸企業”必然會經歷陣痛。列席參會的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的話很直接,企業不需要那么多所謂的補貼,這種補貼實際上促成了不符合市場要求的情況,讓該“死”的企業又活了下來,這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同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廣州律師》雜志主編陳舒也在發言時表示,當今經濟下滑,處置“僵尸企業”可能會導致一個期間內出現工人失業和企業破產的問題,但是“妥善處置‘僵尸企業’,讓該活的活,該死的死,經過一段時間的整合,又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那么,政府在去產能化、清除“僵尸企業”的過程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李春洪認為,清理“僵尸企業”后將會有很多人失業,政府要根據社會需要和行業需要為失業人員提供培訓。
把“僵尸企業”扼殺在搖籃里
佛山也是中小企業林立的城市,在佛山團的審議中代表們對“僵尸企業”的處置卻提出了不同的建議。
從事服裝行業11年的省人大代表劉必勝介紹,在他所在的行業,中小企業被清理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這并不能實質性地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劉必勝認為,政府在去產能化,特別是清理“僵尸企業”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應更像個指引者,嚴格準入制度,法人是否有資質辦廠,當地是否需要類似的產業,這些地方政府更清楚,把資源放置到真正有需求的地方,把“僵尸企業”扼殺在搖籃里。(記者張林、化麥子)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