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海報
1月26日,電視劇《羋月傳》在北京《光明日報》社舉行專家研討會。《羋月傳》制片人曹平、導演鄭曉龍、編劇王小平以及一眾專家學者出席。會上導演鄭曉龍表達了自己對于《羋月傳》出現網絡負評的困惑,“很多網友說羋月是白蓮花,‘白蓮花’錯了嗎?以后創作是不是要寫點壞的才能滿足觀眾?我現在有點混亂。”
暖色調羋月:現代反思立場的歷史重構民族優秀文化基因體現
電視劇《羋月傳》自播出以來創造了神話般的收視紀錄,據統計,其播出平臺東方衛視平均收視率是2.867,北京衛視則是2.809,合計數值5.676,超過了2014年的收視率冠軍《紅高粱》(5.44)。在網絡平臺,《羋月傳》也取得了極高的點擊量,穩居2015年之冠。影評人李星文表示,“《羋月傳》是2015年傳播達到率最高的一部戲,雖然我們常說電視平臺的影響在下降,但這部戲說明,只要把握住觀眾需求,電視臺也是可以逆勢上揚的。”
研討會上,各位學者肯定了《羋月傳》對影視藝術的探索,《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丁振海稱其是從史料的“吉光片羽中捕捉到了主人公的基本面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認為,羋月的形象是主創站在現代反思的立場上的歷史重構,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的體現”。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張育華表示,如果說《甄嬛傳》是對人性冷色調的勾勒,《羋月傳》則是濃厚的暖色調的頌揚。主創用更加開闊的格局,完成了對于自身的挑戰和超越(《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劉玉琴),達到了大眾審美的“天花板”高度(《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李春林)。
推進先秦歷史普及部分細節與史實不符:歷史與藝術是不同思維
《羋月傳》播出后,劇中部分人物關系與歷史不符的一事也引起了不小爭議。對此問題,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歷史思維與藝術思維不能等同,“不能用‘歷史劇’的定語否定主語”(《北京晨報》文娛部主任郁曉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羋月傳》歷史顧問王子今也表示,“《羋月傳》對于歷史大趨勢、歷史精神的把握是到位的”,“文藝學和史學結合時,為了劇情需要一定會有調整,我們對待歷史文學要有寬容度。”
與會專家同時還指出,《羋月傳》符合我們的國家觀、民族觀,增強了大眾的文化認同,對于先秦歷史的普及也有推進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孫家洲認為,《羋月傳》“以宣太后展示戰國風貌是一個非常高明的選題”,仲呈祥也表示,“《羋月傳》重新引發了人們對歷史的興趣,這樣一部劇勝過了學者多少年的推廣努力!”
鄭曉龍困惑“白蓮花”王小平:不應用審丑代替審美
不過,《羋月傳》在播出后也遭遇了網絡的負面評價,對此,鄭曉龍在會上也表示了困惑。“我這次學會了上網,所以聽到了網絡上很多不同的聲音,很多網友說羋月是白蓮花,我沒太弄明白,‘白蓮花’錯了嗎?而且羋月很多行為并不是‘白蓮花’,以后創作是不是要寫點壞的才能滿足觀眾?我現在有點混亂。”
鄭曉龍同時表示,根據他的歷史觀、價值觀,講述歷史上升期的《羋月傳》一定要把人物塑造得正面。“美國電影里也有很多這樣的角色,灰姑娘不是‘白蓮花’嗎?為什么面對外國影視時網絡就集體失語呢?”
編劇王小平對此表示,“網絡上的聲音雖然大,但并不代表他們是大多數,只能說他們掌握話語權。我們不應因此對創作觀、美學取向產生懷疑,不應用審丑代替審美。”(聆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