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廣東“十三五”的開局之年,2018年廣東能否率先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廣東人的人均收入能否比2010年翻一番,都要看今年這個“頭”開得怎么樣。
可以說,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承載了廣東人民更多的期盼。
而縱覽報告全文,也可謂亮點紛呈——2016年廣東的GDP預期首次出現了區間值,7%-7.5%的增速預期,充滿了彈性;首提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這會是廣深等一線城市放開房地產限購的信號嗎?城鎮化發展至今,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的雙落地,將為城鎮化注入怎樣的活力?廣東國家大科學中心、深中通道、為民企發展破除制度性障礙……
羊城晚報記者梳理了工作報告中的4大亮點、總結了4大關鍵詞,并請相關專家一一解讀,讓您看清2016年廣東的這張美好藍圖。
投資2100億元
辦十件民生事
2016年,為了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廣東將投入2100億元,比去年的1900億元增加投入200億元,增幅超過10%。這十件民生實事具體是:鞏固提升底線民生保障水平、加大對困難弱勢群體幫扶力度、強化低收入住房困難群體住房保障、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促進教育資源公平均衡配置、促進創業就業、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強化公共安全保障、抓好防災減災。
每件民生實事背后,都還有一系列的數字指標——
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提至110元/月
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每月110元;城鎮、農村低保補助補差水平分別提高到每月418元和190元;農村五保供養標準提高到每年6470元以上、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水平分別提高到每月1340元和820元、城鄉醫療救助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每年2178元、殘疾人生活津貼每年1200元、重殘護理補貼每年1800元。
無人撫養兒童每月津貼500元
建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津貼制度,標準為每人每月500元;用于社會福利事業的彩票公益金,50%以上的資金用于支持發展養老服務業;對省財政轉移支付地區鄉鎮(街道)1320名殘疾人專職委員給予每人每月1100元補貼。
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2.18萬套
新開工7.85萬套(戶)棚戶區改造,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含租賃補貼)2.18萬套(戶),完成12萬戶農村危房改造,每戶補助不低于2萬元,其中對原中央蘇區縣和少數民族自治縣每戶分別增加補助3500元和5000元。
推進94個縣(市、區)村村通自來水
支持1.3萬皮長公里農村光纜建設,推進94個縣(市、區)村村通自來水工程,村辦公經費補助提高到每年6萬元,村干部補貼提高到每月2200元,建成15個縣(市、區)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在粵東西北地區建設或完善100個鄉鎮文體廣場,完成26萬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
居民醫保補助標準提至年人均410元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助標準提高到年人均不低于41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0元以上,對300個縣級公立醫院專科特設崗位每崗每年補助不低于10萬元。
中職學校免學費補助提至3500元/年
地市屬中職學校(含技工學校)的免學費補助標準提高到每年3500元,高等職業院校生均標準提高到每年6000元,農村寄宿制學校生均住宿費補助標準提高到每年200元,學前教育困難家庭幼兒資助標準提高到每年1000元,建成10所標準化特殊教育學校。
發放各項就業創業補貼20億元
對50個左右省級優秀創業項目每個給予5-20萬元資助,對10個省級示范性創業孵化基地每個一次性獎補50萬元,發放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各項就業創業補貼20億元,補貼參加技能晉升培訓的勞動者22萬人次。
逾八成農村生活垃圾獲有效處理
省級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到每畝26元,對納入計劃的生態發展地區污水處理廠按日處理能力每萬噸1000萬元予以一次性補助,村莊保潔覆蓋面達到90%,80%以上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
710公里路段實施安全生命防護工程
選取710公里有代表性的路段先行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為經濟欠發達地區111個執勤消防站配備搶險救援消防車及配套器材;在全省1000家農貿市場(含超市)開展食品安全快速檢測。
巨災保險改革試點擴至10個市
巨災保險改革試點擴大到10個市,新建10個近海氣象觀測站,新建或升級改造100個地質災害易發區區域預警預報系統。(羊城晚報記者黃麗娜)
【報告】穩定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有效釋放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
【解讀】
報告的意思是否意味著廣東的房地產限購要放開?省房協理事、同創卓越地產總經理趙卓文認為,過時的限制性措施,當然包括限購。目前僅有北上廣深等幾個一線城市堅持限購。廣州是一線城市中最有條件取消限購的城市。廣州取消限購的時機已經成熟。借著省會議的春風,廣州有望在春節前后,就迎來限購的取消或松動。
但方圓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鄧浩志則認為,北上廣深逐步調整現有限購政策,是放松而非全面放開。廣州有可能調整現有限購政策,放松部分區域、部分板塊,但總體還是堅持限購,全面放開限購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另外會對現有一些政策進行調整,包括二套房首付比例統一七成、穗六條有關外地人買廣州住房要求三年社保等。
報告中的這句話,會對廣東的樓市有什么樣的影響?合富房地產經濟研究院院長龍斌表示,限購政策有機會取消,不過,廣深的政策調整更多可能會看北京上海。廣州房地產庫存量目前仍處于歷史高位,還需要時間去庫存。一些過時的限制性政策措施如穗六條亟待調整。(羊城晚報記者趙燕華)
【報告】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雙落地,有序推進戶籍人口城鎮化。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
【解讀】
對于報告中的這段話,廣東省委黨校行政學教研部副教授陳天紅認為,當城鎮化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不僅要看地區的城鎮化、硬件的城鎮化,“人”才是城鎮化的本質,“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涉及硬件,比如交通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但城鎮化不僅要講究量,更要注重質,也就是要注重人。”
如何理解“以人為核心”?陳天紅認為,重點是人的更好發展。比如要考慮當農民轉變為市民,鄉村轉移到城市時,如何將他們應該享受的公共服務具體化,如何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住房、教育、醫療衛生、養老保險等公共服務都要提高,涉及方方面面。從地區轉移到身份轉換,公共服務的內涵寬了。”
如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城鎮化水平?陳天紅表示,比如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雙落地,再如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羊城晚報記者張林)
【報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著力促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制定實施“去、降、補”行動方案。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牛鼻子”。
【解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年的新名詞,如何理解這一改革的意義。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表示,要在“十三五”經濟中高速增長中開好局、起好步,需要新的增長空間、增長動力,必須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問題。“十三五”期間要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需要從供給側方面進行結構性改革,進而通過需求結構變化,來引領資源配置調整,最終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這些都表明,廣東在經濟增速的換擋期,必須進行動力轉換、結構調整,更加講求質量、效率,同時無論是從過去基礎還是從未來趨勢來看,消費的地位也將會更加重要。
在供給方面,要讓產品更加適銷對路,進一步適應市場的需求,補足老百姓需求的短板,在產品的質量、性能上進一步滿足市場的需求。這需要瞄準市場需求,對企業加以統籌和引導,突破一些關鍵技術的瓶頸,為國內外市場提供更多的令人心動、讓人心安的產品和勞務。(羊城晚報記者馬漢青)
關鍵詞1深中跨江通道
發力一體化,打造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
深中跨江通道早在十年前就被提上議程。去年,深中跨江通道獲發改委批復。目前,深中通道先行工程也已動工。今年,“開工建設深中通道主體工程”被明確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
據了解,深中通道路線不僅僅連接深圳、中山兩座城市。它起自廣州至深圳沿江高速公路機場互通,接已建的廣州至深圳沿江高速公路,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馬鞍島登陸,止于橫門互通,接規劃建設的中山至開平高速公路和中山東部外環高速公路。
在深圳市委改革辦公室綜合一處處長孫華明看來,深中通道的建設是個“大好事”,是城市間的“共贏”。他認為,這不僅僅是深圳和中山兩座城市的事,更可以從“珠三角一體化”的高度上來看。“深圳早就提出了‘深莞惠一體化’的課題,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同時社會也有需求。在深圳上班、到惠州、東莞買房,這沒什么不妥的,現在已成為常態。”
孫華明認為,加快實現珠三角一體化,要借鑒紐約、東京、倫敦等世界先進城市發展“世界城市群”的經驗,實現產業布局、交通等一體化,最大程度實現城市間的互補、合作、共贏。隨著深圳灣跨海大橋、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建成,在可預見的將來珠三角將率先建成世界性城市群。(羊城晚報記者林園)
關鍵詞2廣東國家大科學中心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催生顛覆性技術創新
報告中提出“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廣東國家大科學中心”,大科學中心是什么新事物?
據了解,廣東國家大科學中心主要規劃是聯合中科院,重點建設東莞散裂中子源、江門中微子、國家基因庫、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惠州加速器驅動嬗變系統研究裝置和強流離子加速器裝置等重大科學工程、國家大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總投資達到50億元。
“這是一系列完整的舉措,”廣東省知識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顧奇志表示,去年6月廣東省重新組建廣東省科學院,11月提出“力爭5—10年打造一批高水平大學”,今年大力發展廣東國家大科學中心,思路很清晰,目的都是為了增強廣東省原始創新能力,為產生更多顛覆性技術做準備。
對報告中提到的“注重原始創新,支持開展顛覆性技術創新;賦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開展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試點,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個人獎勵約定政策”等,顧奇志認為,“關鍵還是要配套的落地措施。”而改革科技成果產權制度則正是措施之一,“讓科研人員無所顧慮地進行創新需要堅實的制度后盾。”(羊城晚報記者化麥子)
關鍵詞3民企發展
解決制度性障礙,讓民營企業輕裝上陣
對于民營企業的發展,今年的報告明確提出,要制定實施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的政策措施,解決準入限制,項目審批等制度性障礙,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民營骨干企業。
民企發展受掣肘,一直是廣東經濟發展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在廣東金融學院經濟貿易系主任、廣東新興經濟體研究會副會長黃河清看來,報告這樣提出透露著廣東要全面給民營企業松綁和助力的信號,民企制度性障礙的解決可使新成立的民企輕裝上陣。
黃河清認為,廣東民企在過去發展最大的障礙還是在于經濟體制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存在制度性障礙。“政府主導市場經濟所衍生出來的政府壟斷和行業壟斷,已成為民營企業前進中的桎梏,如果不打破這些壟斷,就無法營造一個適宜于民營企業生長的健康經濟環境。”
黃河清說:“如果報告中提到的各項政策和措施能及時落實到位的話,對民營企業發展來說可謂有兩大好處:一是享受自由進入和退出行業的便利,從而真正能按市場需求進行靈活的經營活動。二是享受政府培育的加速發展的便利,從而縮短市場培育中的自身壯大的時間,由小變大,由大變強。”(羊城晚報記者李靜)
關鍵詞4依法行政
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追責制度
今年的報告提出,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推進政府及其部門職責法定化,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實際上是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一個舉措。”法治廣東研究中心主任宋儒亮說,坦率地講,很多事情的推進和解決都有賴于政府,政府做得好時大家能看到成績,但也能看到一些時候確實是因為決策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爛尾”和損失,“這個時候,很多理由都來了,最終,責任都沒有了。”
宋儒亮表示,政府工作報告的這一提法實際是回應法治政府建設的要求。“法治政府除了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等特點外,很大的一個特點是一定要有責任,這個責任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得非常清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予以強調,這就把執政黨的執政理念轉化成為行政機關一定要落實的做法,往前進了一步。”
宋儒亮還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探索引入政府立法第三方評估”的提法。他表示,第三方的存在既有專業性,又有中立性,還有群眾代表性。現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探索引入政府立法第三方評估”,這不僅可以發揮社會力量、擴大公民有序參與,而且對于提升政府立法的科學性、民主性有積極意義。(羊城晚報記者董柳)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