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5年,最風光的理財莫過于萬能險。去年前10月,壽險公司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3820億元。與此同時,主要代表萬能險保費收入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一項達6023.97億元,同比增幅高達84%。同樣,歲末“萬寶之爭”讓人看到保險公司的財大氣粗,而在險企頻頻舉牌的背后,萬能險也成為資金提供的主力。萬能險到底是什么?為啥能如此來勢洶涌?其實,這背后正是低利率時代資產證券化的一種體現——百姓手里的閑置資金借道萬能險而參與資本游戲。今年股市急跌,萬能險還能受寵嗎?
為爭奪戰提供巨資
萬科一直在停牌,但“萬寶之爭”這場大戲卻并沒有落幕。新年伊始,盡管股市出現一輪急跌,并未影響到萬能險的銷售。而萬能險,正是舉牌萬科的主要資金來源。而在股市當中險企頻頻舉牌的背后,萬能險也是資金提供的主力。
前海人壽,這個僅僅成立3年的保險公司堪稱寶能系先鋒,作風也如其大老板一樣生猛。數據顯示,成立于2012年的前海人壽在開業的第一個年度,即2013年度規模保費收入便突破百億元大關,其中原保險保費收入3.93億元,保護投資款新增交費(萬能險為主的保費)139.14億元;2014年,前海人壽實現規模保費收入348.2億元,保護投資款新增交費依然遙遙領先,達到314.46億元,而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3.74億元;2015年1至10月,前海人壽規模保費收入617.95億元,保護投資款新增交費為481.50億元,在規模保費收入中所占比重接近80%。
可以看出,前海人壽保費坐上高速電梯的背后,萬能險貢獻了主要力量。也可以說,前海人壽買入萬科的資金正是來自于萬能險銷售。
保險公司吸金利器
除了前海人壽,去年還有不少保險公司頻頻對上市公司舉牌,豪擲1339億元購買上市公司股票。去年前10個月的壽險保費收入中,有23家保險公司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以萬能險收入為主)超過原保險保費收入。保戶投資新增款交費與原保險保費比中,排名前幾位的保險公司分別為安邦(萬能險新增達上千倍)、珠江人壽(191倍)、國聯人壽(69倍)、華夏人壽(29.38倍)。
正是借助了萬能險,不少中小險企的保費規模已成為中大型保險公司。去年1至10月,富德生命人壽、華夏人壽按規模保費統計,已經位列第三、第四大壽險公司,規模保費僅次于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也超越新華人壽和太保人壽。而安邦人壽、前海人壽位列第十、第十一。
萬能險結算利率最高到7
為何萬能險增長如此迅猛,受市場投資者青睞來源于其高利率。在低息時代,對普通投資者而言,買不起房產,又不甘心存在銀行里,所以需要萬能險這樣能保住本金,又有一定收益的產品。
記者查閱去年11月萬能險結算利率發現,市場上有30款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超過7%,主要集中在富德生命人壽、君康人壽、珠江人壽、前海人壽四家公司。數據顯示,前海人壽今年的6款萬能險結算利率均在6.3%以上,其中結算利率最高的一款已經達到7%;珠江人壽的8款萬能險結算利率都在6.5%至7.0%之間;富德生命人壽的6款萬能險結算利率均在7.12%以上,最高一款結算利率為7.99%。特別是網絡銷售產品,高利率的多款熱銷產品頻頻售罄。
在去年下半年以來股市遭遇連續下跌時,央行多次降準降息,余額寶收益進入“2”時代時,銀行理財徘徊在“4”左右,萬能險7%的結算利率足夠能吸引到投資者。
萬能險有沒有風險?
6%至7%的結算利率看起來很美,那么購買萬能險有沒有風險?其實,任何高收益產品的背后,對應的風險也是一定的。
在保監會官方網站上對萬能險有詳細解釋:萬能險是包含投資和保障兩大功能的人身險產品,投保人將保費交到保險公司后會分別進入兩個賬戶,一部分進入風險保障賬戶用于保障,另一部分進入投資賬戶用于投資。其中保障額度和投資額度的設置主動權在投保人手中,可根據不同時期的需求進行調節,投資賬戶的資金由保險公司代為投資,投資利益上不封頂,下設最低保障利率。有業內人士稱,一般來說,當前最低保障利率為2.5%左右。
在保險產品中,投連險、萬能險和分紅險都是具有投資性質的。但其實卻各有差別,比如分紅險更加注重保障,收益往往低于萬能險和投連險,但更偏重于保險的保障功能。如果投保者更看重投資回報,可以選擇萬能險和投連險。
萬能款的各種人身險,表面上期限比較長,甚至可以是終身險,但由于高收益率投資機會只能在中短期內有一定把握,而且壽險業有過慘痛的利差損教訓,所以,縮短萬能險的高收益率期限就成為另一個技術。方法就是以與銀行理財及信托等資管工具競爭為目的,通過不收管理費、退保費等措施來提高保險概念中的“保單現金價值”。
為了保證收益水平,保險公司一方面投資收益高的非標資產,一方面積極配置股票舉牌上市公司。王石在北京萬科會議室里發表內部講話中矛頭直指“寶能系”的資金來源之一——萬能險。他說,“寶能系購買萬科的第一份錢來自萬能險,就是短期債務。短債長投這個風險是非常大的。他們層層借錢,循環杠桿,沒有退路。”
萬能險今年還會受寵嗎?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2014年以前,我國保險企業普遍存在長債短投的反向錯配情況,導致其融資成本偏高、投資收益偏低,而短債長投業務的發展有助于改善保險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不過兩種情況走向極端都不好,關鍵是如何找到平衡的問題。
記者看到前海人壽一款萬能險產品,無初始費用、風險保費及保單管理費,全部保費可進入投資賬戶。雖然期限20年,但3年便可無手續費退保,年化預期收益率為7.1%。這樣的條件已經與短期理財產品無異。
“有些萬能型保險可能完全不是很多人心中的傳統保險特征,它已經把壽險改裝成為保障與投資的組合,甚至完全是短期理財產品。所以,市面上的各種保險產品,在進行專業的會計處理時,經過甄別后是要拆分成保險和非保險成分的。”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副教授徐高林認為,在投資上,雖然保險資金整體仍堅持長期價值投資的理念,但一些萬能險資金也可能表現出新特點,比如中短期投資、集中投資等。業內人士也認為,隨著今年股市的錢越來越難賺,用避險資金去錯配股票這種風險資產,已很難有高收益了。記者傅洋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