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經濟轉型的深度調整期,“破7”已成為新常態。昨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去年經濟增速6.9%的成績單。傳統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變化并不趨同,進出口、投資走勢持續疲軟,一枝獨秀的消費則成為了穩增長的“頂梁柱”。而從多項數據增減不一的態勢中不難看出,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復雜形勢依舊。
傳統馬車失速
傳統業態的低迷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痛點和隱憂。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51590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增速比去年1-11月回落0.2個百分點。這已是該數據自2014年1月起連續第24個月下滑,刷新了2000年以來的最低值。其中,重頭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一路下探至1%,漲幅已不及年初的1/10。
有專家指出,當前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困擾著企業生產經營,地方政府也因財政收入低速增長導致引導帶動社會資本的能力減弱,這些都是造成投資增速顯著回落的重要原因。
“房地產業不景氣直接導致了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因而不少地方政府都面臨著新債借不來、舊債還不上的局面。”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同為傳統增長動力的進出口數據也是一片慘淡。
海關數據顯示,去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4.59萬億元人民幣,比2014年下降7%,遠遠低于去年初定下的目標,并在連續五年保持正增長之后,再度跌入負增長區間。
但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預測處處長祝寶良卻認為,房地產業及傳統制造業面臨的庫存過高、產能過剩的老大難問題仍需要經歷較長的產能出清陣痛期,短期內無法實現觸底反彈。
消費貢獻占比超六成
盡管未能完成“保7”任務,但經濟運行仍不乏亮點。2015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6.4%,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具體來看,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0931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7%。
備受關注的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3.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31.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0.8%,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42.4%。“實物商品主要指的是服裝、米面油等有形消費品,而非實物商品則包括軟件、文化創意等,其中重頭是各種O2O形式的上門服務項目。”陳及表示。
作為消費的核心和基礎,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更為消費市場的供給側改革增添新動力。國家統計局同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再次大幅跑贏GDP增速。與此同時,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正進一步縮小,去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2,也創出自2003年以來的新低值。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認為,未來一段時間的消費潛力存在于根據需求變化而產生的消費結構調整和升級上。商品也正向品質化、品牌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健康類產品、文化類產品將越來越多,這些調整都會為消費注入新的活力。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助理研究員鄒蘊涵也表示,商品零售的O2O、批發貿易的互聯網化以及互聯網場景下的服務消費這三大趨勢將成為消費需求較快增長的助推器。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