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19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 張司南
1月15日,布倫特重現久違的八連跌,與WTI雙雙以跌破30美元大關收場,而上一次油價觸及如此低的點位,得追溯到12年前。國際原油跌勢從2014年下半年延續至今,油價的“底線”也成為業內關注話題。
焦點一:油價為何迅速下跌?
2014年下半年來,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際市場油價從每桶110美元快速下跌至40美元以下。這種跌勢一直延續至今。油價為何跌跌不休?
我們知道,價格的波動直接受供求關系影響,原油也不例外,供應充裕且過剩的國際局面成為油價的頭號利空。作為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以及OPEC的老大,沙特從2014年領頭表示要提高原油產量,曾經因其減少原油供應而提振起來的油價開始發生轉折。除沙特外,OPEC產油國以及俄羅斯等真實原油產量也都居高不下。而美國的頁巖氣革命,導致其從石油進口國變成了凈出口國,更加劇了市場供需失衡。
其次,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尤其是中國經濟下行態勢未減,以及持續的暖冬氣候,均對原油的真實需求和需求前景均構成拖累。全球經濟欠佳和供需失衡導致全球石油庫存高企,高庫存也對油價構成下行壓力。此外,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使得美元得意維持強勢表現,也對油價形成持續性壓制。
焦點二:油價的底線在哪里?
油價跌成這個樣子,底線在哪里也成為業內關注焦點。根據全球資管巨頭BlackRock的預測,國際油價底最終將會在24或25美元一帶徘徊。而來自渣打銀行以及高盛的預測,油價將跌破20美元。
任性的油價也已經多次“打臉”預測機構。當前,國際油價已經跌破30美元,在28美元附近徘徊。當前油價即將向下測試25美元的關口,如果25依然守不住,那么20美元就也不再遙遠,因此,油價的“底線”難以斷定。
焦點三:未來油價走勢如何?
雖然國際油價的“底線”難以預測,但其未來的走勢還是可以言明一二,有研究機構認為在供應過剩格局將貫穿2016年的大前提下,偏空與黯淡成為油價的總體基調。日前,阿聯酋能源部表示阿聯酋不會推遲石油項目,即還將維持高產量來確保和搶奪市場份額,OPEC成員國與其他產油國也都有這樣的想法。就在上周,伊朗石油部下令,要求全國石油產量每天增加50萬桶,六個月內提高到每日100萬桶。這意味著伊朗不顧國際原油市場供應過剩的態勢,執意加大產量與出口。在市場份額的博弈下,OPEC其他產油國均沒有要減產的打算,供應過剩的擔憂仍然存在。由此不難推斷,油價或將進一步下跌。
不過,維持高產量雖能夠幫助產油國爭奪市場份額,但隨著油價的持續下行,OPEC等產油國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OPEC有意要協調成員國達成協議,實現減產。不過沙特與伊朗的斷交危機凸顯了OPEC組織成員之間的矛盾,導致OPEC組織出手拯救油價的效果并不明顯,減產的決定近期內很難落地。
焦點四:去年我國原有進出口表現如何?
作為原油需求大國,中國的原油需求對國際油價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2015年全年來看,受益于低油價的契機,我國原油進口量穩步攀升,進口成本大幅走低。海關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原油進口量達到3.355億噸,創出歷史新高,同比上漲了8.8%;進口金額為8332.8億元,同比下降40.5%。
隆眾石化網分析師李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2015全年進口原油量大增,一方面是由于新增煉油產能拉動了進口原油需求,比如中化泉州煉廠投產,以及揚子石化和九江石化等企業的擴能。另一方面則受國家戰略儲備的需求支撐,超低的國際油價使得進口原油成本大幅降低,國家借此良機大量屯油。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12月,中國戰略儲備庫存預計約占一期、二期已建成總儲備庫容的75-80%,而社會儲庫代儲量約相當于已建成總儲備庫容的24%-30%。
此外,2015年12月青島石化、洛陽石化等企業結束檢修,使得主營煉廠原油加工量出現提升;有數據顯示,12月地方煉廠開工率明顯提升,部分地煉的進口船貨也陸續抵達,均刺激原油進口量創單月新高。
焦點五:成品油價格設置下限有何益處?
我國既是石油消費大國也是進口大國,油價過高或過低都會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因此,1月1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設定了成品油價格調控上限與下限,上限是130美元/桶,下限是40美元/桶。即當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的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低于每桶40美元時,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再下調。當市場原油價格高于130美元時,國內油價零售價格不提或者少提。
縱觀油價發展歷史發現,2008年8月以后,國際油價再也沒有超過130美元。在OPEC等產油國不減產,原油供應過剩以及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的態勢下,原油價格重回130美元短期可能性較低。不過就當前國際油價環境而言,40美元的“地板價”使得消費者無法進一步享受低油價紅利。
PS:還是祈禱國際油價繼續下降吧,雖然國內不可能降價,但至少不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