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18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 李曼寧
年報披露前,上市公司會計差錯更正、追溯調整等會計處理現象并不少見,為何近日交易所十日內連發三封問詢函,步步追問山水文化核銷長期掛賬應付款的會計處理?更在公司兩個回合“擠牙膏”式問答后,犀利質疑其核銷用意:“說明公司選擇在2015年底核銷1486筆應付款的主要目的是否為規避‘兩連虧’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
延期一周后,山水文化于1月18日晚間正式回應,上述核銷并非出于規避“兩連虧”。不過,為進一步逐筆核實上述“確實無法支付”的債務,公司決定2015年取消對該1486筆應付款項的賬務核銷。
公司同時發布業績預告,由于現有資產盈利能力弱,債務成本高,2015年度預計虧損1500萬元。由于公司2014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同為負值(-1091 萬元),公司股票將大概率于年報披露后被*ST。公司股票將于2016年1月19日起復牌。
山水文化重組“輸血”不成,又玩起會計“游戲”。2015年12月30日,公司披露欲核銷1486筆應付賬款,該調整后將增加公司2015年度凈利潤1301.74萬元。
回顧此前公司財務狀況,2015年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為-1422.22萬元,若核銷1486 筆應付款項,由于涉及金額超過1300萬元,雖不能一舉扭虧,但將幫助公司大面積覆蓋虧損。
不過,該舉當日即落入監管層視野。上證所監管一部火速發函,要求山水文化及會計師逐筆核實并列舉上述1486筆應付款項的具體發生時間、債權人、債務人、涉及金額及應付賬款的形成原因;請公司會計師核實擬核銷的應付款項的真實性并發表專項意見等。
根據山水文化1月6日的回函,會計師基本意見可總結為符合《企業會計準則》,以及上述款項真實存在。同時,會計師在核查公司提供的2003-2014年財務賬簿后認為,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的明細數合計數與年報披露數相符,但此次擬核銷的長期掛賬其他應付款金額都較小,未在年報中體現。
盡管應付賬款的長期掛賬與應收賬款無法收回一樣,都是企業存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常見狀況。但公司上述回復并未獲得交易所的完全認同,當日,交易所繼續追問:上述長期應付款為何至今才啟動核銷?
此外,交易所雖未對確實無法支付的款項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提出異議,但公司仍需說明對應付賬款核銷的內部會計制度及執行情況、以及“確實無法支付”款項的具體依據和原因,及在無法支付狀態出現時公司未予核銷的原因和依據等。
在公司披露長期掛賬應付賬款明細表后,上交所1月8日繼續向山水文化發出第三份問詢函。除要求繼續補充披露一系列信息外,更質疑公司此次核銷的動機:“是否為規避‘兩連虧’”。
根據公司1月18日晚間的最新回復,此次核銷并非為規避“兩連虧”,“債務已過訴訟時效”是“確實無法支付” 的主要依據。而之所以選擇2015年進行核銷,系2015年6月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要求公司進行全面資產清查,公司此前未曾進行資產清查,也未履行相關核銷審核程序。
但證券時報·蓮花財經(lianhuacaijing)記者注意到,公司前次回復中透露,公司于 2007 年和 2010 年曾分別對確實無法支付的應付賬款轉為營業外收入,并進行過披露。但根據前述長期掛賬應付賬款明細表,擬核銷的 1486 筆長期應付款涉及的債務移交時間為2003年、2005年及2007年,部分移交較早的應付款項卻未在2007年和2010年核銷,應為公司回復中的“硬傷”。
公司稱,謹慎考慮后,決定2015年度不再對上 1486 筆應付款項進行賬務核銷,對上述債務“確實無法 支付”出現的原因、時點及應當予以核銷的時點進一步仔細核查,待逐筆核查清楚,重新履行核銷審核相關程序后,再進行賬務核銷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