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劉筱攸
日前,京東金融宣布獲得66.5億人民幣A輪融資,投后估值466.5億人民幣;螞蟻金服被傳出正在進行15億美元以上的B輪融資,此前的A輪融資結束后,其投后估值便已達450億美元;陸金所則被證實已于去年末拿到9億美元B輪融資,投后估值達185億美元……
隨便一個數字,都能令資本市場驚嘆。幾個互聯網金融綜合平臺,近兩年依次高調攪局支付、借貸、理財、消費金融等傳統金融領域,如今突然集體尋求融資,并劍指上市。
按照目前各家高管的公開表態,螞蟻金服和陸金所都將最快在今年下半年啟動首度公開募股(IPO);而京東金融緊隨其后,盡管對外宣稱暫不上市,但在更遠的未來登陸資本市場,并非沒有可能。
任意一個主體,都下轄數個業務板塊。京東金融有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財富管理、眾籌、支付、保險、證券七大業務線;螞蟻金服有支付寶、芝麻信用、螞蟻聚寶、網商銀行、小貸、金融云、金融后臺服務七大業務模塊;陸金所則包括個人端借貸業務、非標金融資產交易、標準金融產品代銷等幾大業務。但如果細分,這三者其實又分屬兩派,一派是京東金融和螞蟻金服,一派是陸金所。劃分的依據,不僅是基于母體基因,還有業務屬性。
京東金融和螞蟻金服在基因和業務鏈上比較對標。這一類玩家起家于互聯網,依靠入口效應慢慢滲入金融產品渠道,進而為金融機構輸出自身資產,并形成新的商業模式。資本市場對其開出的估值高低,某種程度上與其業務模塊數量及成熟度掛鉤。這樣的路徑已引來眾多擁躉。從去年起,已有不少起家于理財代銷、金融搜索、網貸(P2P)的平臺宣布轉型,轉型方向幾乎都是大而全的“一站式財富管理平臺”。
陸金所則截然不同。陸金所就是純粹做渠道。它并不像京東金融或螞蟻金服,它從未想過為金融機構輸出資產,而是只負責撮合資產交易。在其平臺上流通的,是其他平臺無法分羹的、較為重型的傳統金融資產。此外,陸金所也很善于估值管理,一拆再一并,業務板塊迅速做大。與其說陸金所是平安集團互聯網金融戰略的重要載體,不如說它其實是平安對傳統金融要素市場布局的支柱之一。它支撐的是金融債權融資和綜合金融資產交易及轉讓之責。
無論如何,三者已共同構建第一先鋒陣營,并劍指上市。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