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陳道明在北京衛視《傳承者》欄目怒斥年輕評委的視頻在微博火了。節目中,幾十個來自山西稷山的農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臺花鼓,陳道明還沒點評,幾位年輕評委率先點評到“傳統文化節目形式沒有變化,沒有創新……”,一向沉靜的陳道明在節目現場頗為嚴厲地教育幾位評論傳統文化的年輕人:“你們好大的膽子!”(據中青網)
對于臺上幾個涉世未深的年輕評委來說,他們的點評的確充滿了一種急于求成、普遍浮躁的心態,自以為做過幾次電視節目有了一點點人氣,動動嘴皮子就能博得電視機前觀眾的眼球,便可以“隨性亂彈”。幾位年輕評委雖有很高的“顏值”,但并不代表著具有傳統文化的基本修養,他們更不了解作為一名來自貧困地區普通舞蹈演員在舞臺上所付出的艱辛。就拿一臺演員人數眾多的晚會彩排來講,如果需要聯排多次,有些歌手累了,就會假唱走位置,但舞蹈演員總不能“假跳”吧,他們必須每一拍都合著音樂節奏把整個作品完成才能出效果。幾次彩排下來,唱歌演員可以用替身記住位置后直接上臺表演,但舞蹈演員們早已經累得氣喘吁吁。在一些晚會彩排時,還經常會出現業余導演缺乏經驗,讓舞蹈演員多次聯排導致體力透支的情況。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些年輕評委大都缺乏舞臺表演功底,可以說毫無資格對中國傳統舞蹈指指點點。他們的點評只能給人一種自作聰明的感覺。就像陳道明批評的那樣:“你們看過幾個鼓?看過嗎?”筆者真的要為陳道明點個贊,中國傳統文化的健康發展需要更多像陳道明這樣的護航者。
一個真正好的舞者不一定非要擔當領舞,而是無論站在哪個位置都能夠發揮出他的閃光點。要完成一個好的群舞,更多需要的是一種奉獻合作精神、擔當精神。在很多專業舞團里,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跳不了領舞,但是每一部好的作品都離不開所有舞者的共同努力。只有當所有人的呼吸都一致,所有人的節奏都一致時,群舞才會產生出一種獨有的共鳴,作品中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才得以展現。(中工網 昕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