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灝《聽水讀鈔》中有篇《陳寅恪的“呵呵”》,說陳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別傳》中,不止一次用到“呵呵”二字,很有感慨:“陳寅恪給人的印象是個嚴肅古板的老學究,而在其史學著作中,居然出現‘呵呵’字樣,可見他也不乏俏皮風趣。”
《東方今報》副總編輯曹亞瑟先生曾撰文說:有網友查“呵呵”一詞最早見于唐代詩人韋莊的“菩薩蠻”。他本人查遍了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發現歐陽修有12通書信用了“呵呵”;《蘇軾文集》中收有數百封尺牘,竟然有47處帶有“呵呵”,蘇軾真是個“呵呵”大家啊……
“呵呵”原指笑或微笑和開心的笑,是笑聲的擬聲詞。文中用“呵呵”早已有之。如《晉書-石季龍載記》:“宣乘素車,從千人,臨韜喪,不哭,直言呵呵,使舉衾看尸,大笑而去。”唐寒山《詩》:“含笑樂呵呵,啼哭受殃抉。”《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醫者呵呵笑道:‘此乃癆療之癥,怎說是疳膨食積?’”“呵呵”有時還指說話聲音含混不清。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宮夢弼》:“(富者)已舌蹇不能聲,惟爬抓心頭,呵呵而已。”
在網絡流行以前,“呵呵”是有些人的口頭禪,表達自己高興的心情。如今,“呵呵”已從最初單純的擬聲詞逐漸變得詞義多樣化。在百度貼吧中“呵呵”一詞代表不同意對方說法,或者不屑與對方交流的意思。近年來,“呵呵”逐漸變為貶義,在網絡聊天中被認為是罵人詞匯;在香港地區,“呵呵”還另有所指。還記得2013年網友評出年度最傷人聊天詞匯是哪個嗎?呵呵,對了,就是“呵呵”!
(申雨萌_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