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15日訊
去年6月股災之后各路資金在二級市場掀起舉牌潮,被舉牌的股票成為市場的寵兒,大多表現搶眼,今年1月份隨大盤一起大跌。數據寶統計,舉牌概念股半數已跌破舉牌方的平均增持成本。
滬指自5178點的斷崖式下跌為產業資本提供了低位買入的機會,去年7月之后產業資本掀起一波增持潮,在增持大軍中,保險資金、陽光私募等資本大佬掃貨兇猛,頻頻觸及舉牌線。同花順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以來,資本大佬共舉牌77家上市公司,舉牌動用資金約1680億元。以舉牌股所屬行業看,房地產、商業貿易是較為集中的行業,分別有9家、7家公司被相中。
資本大佬的增持熱潮,引發二級市場資金對被舉牌股的追捧,去年下半年被舉牌股表現搶眼,一旦上市公司發布被舉牌相關公告,股價短線就出現明顯的上漲。比如,沙河股份7月20日公告被中科匯通舉牌后,股價出現連續兩個漲停;天宸股份自7月16日被國華人壽連續舉牌后,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股價漲幅接近翻倍;去年末寶能因舉牌萬科引發的股權爭奪戰更使得萬科在收官月暴漲六成。
今年以來市場陡變,新年的首個交易日A股兩次發生熔斷至提前收盤,此后股指快速下跌,今日滬指收于2900.97點,距2850點僅一步之差。行情反復之下,被舉牌股也遭遇大幅下挫。數據寶統計,去年7月以來被舉牌股在新年前兩周平均下跌26%,大連圣亞、天興儀表、沙河股份等29只股股價縮水三成以上。
與資本大佬舉牌成本相比,目前半數個股股價已跌破增持成本價,ST榮華昨日收盤價為4.93元,距其去年增持期間均價折價達五成,中炬高新、沙河股份等24只股股價較舉牌方成本價均縮水了一成以上。而數據寶截至去年末的統計數據,收盤價在舉牌成本價之下的僅有少數幾只,舉牌方截至年末平均浮盈幅度約四成,可見市場的快速下跌已使舉牌方在更多的個股上出現浮虧。不過,由于萬科A去年12月末至今連續停牌,給舉牌方貢獻了較多的盈利,總體來看,去年下半年以來舉牌動用的資金仍是浮盈的。
舉牌概念股遭遇連續下跌后,大面積個股已跌破舉牌方的增持成本,從長遠投資的眼光出發,這些個股已具有一定的安全邊際,結合估值、業績等因素可適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