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15日訊
1月15日,澤平宏觀微信公號發布任澤平文章“A股逐步回歸正常之后”,任澤平稱隨著匯率短期趨穩、大股東減持新規、注冊制改革預期引導等,做空動能有所消耗,A股逐步調整、泡沫去化進入尾聲,市場正逐步進入正常狀態,未來可能逐步走穩,雖然尚未觀察到明確的向上利好催化劑,但過度悲觀已無必要。挖掘超跌成長股和優質藍籌,把握結構性行情。
任澤平指出,目前市場潛在的不確定性來自:人民幣在中期是否已經貶值到位,會否以及何時第三波修正高估;美股七年牛市,近期是大的頭部出現還是高位調整;國內供給側出清能否實現資金鏈的有序斷裂和化解等。
以下為文章全文:
A股逐步回歸正常之后
我們在2015年9~10月看多,11月下旬以來看淡休假著書,2014年1月4日提示休養生息,13日提出A股逐步回歸正常。
風險是漲出來的,機會是跌出來的。隨著匯率短期趨穩、大股東減持新規、注冊制改革預期引導等,做空動能有所消耗,A股逐步調整、泡沫去化進入尾聲,市場正逐步進入正常狀態,未來可能逐步走穩,雖然尚未觀察到明確的向上利好催化劑,但過度悲觀已無必要。挖掘超跌成長股和優質藍籌,把握結構性行情。
潛在的不確定性來自:人民幣在中期是否已經貶值到位,會否以及何時第三波修正高估;美股七年牛市,近期是大的頭部出現還是高位調整;國內供給側出清能否實現資金鏈的有序斷裂和化解,等。
附1月4日《休養生息,道隱無名——2016年的幾個關鍵性問題》
從一年以上維度的大格局來看:
1、2013年由于新興行業崛起和并購,成長股牛市;2014年無風險利率下降、改革驅動的風險偏好提升、增量資金入市,價值股牛市(2000點喊5000點);2015年加杠桿加風險偏好,再度切回成長股牛市;6-8月去杠桿和改革預期調整引發風險偏好回落,增量資金渠道中斷,暴跌(5000點提示風險后休假);9-10月去杠桿進入尾聲疊加十三五,股市風險偏好修復,無風險利率再下臺階,成長股行情(股災后旗幟鮮明翻多);11月下旬以來,股市修復結束之后缺少新的催化劑,行情重歸平淡(再度休假著書)。
2、考慮到中國經濟還未真正經歷出清和去杠桿,2016年經濟下行壓力仍大,分子企業盈利可能會比2015年差,很多傳統行業企業耗了這么多年可能熬不過去了。供給側出清的壓力越來越大,體制的剛性約束所能兜住的時間是有限的,政策的彈藥也是有限的,“僵尸企業”把地方財力和多年積累的企業家底已經拖垮。受益于消費升級和創新創業,新興行業繼續快速成長,但尚不足以填補傳統行業衰退留下來的巨大的國民經濟核算缺口。
3、分母無風險利率還有一定空間,比如10年期國債從2.8%降到2.5%左右,但是相對于從2014年初的4.6%一路下降到2015年底的2.8%,其空間已然不大,除非出現出清導致的經濟深蹲。
4、從風險偏好的角度,2014年市場對改革的預期從無到有,2016年將面臨兩種可能:一是改革繼續以現在的節奏和層面推動,難以再現超預期的提升風險偏好;二是如果真要大規模供給側改革落地攻堅,當年一定是資金鏈和就業陣痛最大的,后面隨著風險的釋放、政策的友好和微觀調整適應,才可能逐步恢復風險偏好,先破后立,破是陣痛,立是紅利,改革牛1.0是方案討論,改革牛2.0是落地攻堅之后的“立”的階段。
5、2016年可能還有2次降息6-8次降準,但是貨幣政策寬松的程度不會超過2014-2015年,更多地是應對經濟下行和物價通縮。從預期的角度,市場反應最興奮的是貨幣政策標志性意義的第一次,比如1121降息,后面會逐步鈍化。
6、面對供給側出清,銀行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收縮資產負債表,2015年上半年的非標收縮,下半年的信貸收縮,如果缺少優質資產,2016年銀行會不會收縮負債偏高而又缺乏優質資產配置的理財?貨幣基金和理財高增長的時代是否就此終結?
7、2013、2014、2015年都是牛市,2016年會繼續第4年的牛市嗎?A股自開市以來的20多年,出現過連續4年的牛市嗎?
8、總的判斷,分子企業盈利向下,分母無風險利率還有一定空間但已不大(除非出現大規模出清和通縮),風險偏好風云再起暫時看不到。2016年,市場將向何處去?結構性行情、橫盤震蕩還是大家都不愿意談及的久違的熊市?雖然指數難有大的表現,但錢多加改革創新,市場不會缺各種主題。2016,趨勢投資暫時休息,現在這個點位可上可下,重心放在主題投資。投資者可衡量自己的能力圈,以適應市場環境的新變化。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大音希聲,道隱無名。
附1月5日《為什么暴跌?向何處去?》
1、2016年1月4日,開市第一天A股暴跌。市場討論的焦點導向熔斷機制。我們的看法有所不同,我們認為當前下跌的根本原因與熔斷機制無關,市場本身有內在調整要求。所以我們在9-10月旗幟鮮明翻多以后,自11月下旬以來看淡,昨天果斷提示“休養生息、道隱無名”。
2、短期視角看,有句古話“久盤必跌”(基本面定戰略和趨勢,技術分析定戰術和擇時)。11月下旬以來,A股賺錢效應減弱,而且缺少新的利好催化劑,市場本身有內在調整要求。更重要的是,市場增加了新的壓力,于是選擇向下:一是籌碼供給的壓力,資金存量博弈之下市場對1月8日解禁的擔憂臨近,注冊制、戰略新興板等擴容的擔心也未消除;二是匯率貶值引發資金流出擔心和風險偏好下降,中美不在一個經濟和貨幣政策周期上,貨幣當局采取了階段性貶值的策略來釋放貶值壓力,容易讓市場形成貶值預期,“貶值但還沒貶到位”。
3、因此,1月4日的下跌是基本面、資金面等預期改變引發的市場內在正常調整,與625-825去杠桿引發的調整不同,估值高估程度和下跌的空間也不同。熔斷機制可能引發了恐慌情緒和流動性喪失的相互傳染,但不是根本性原因。
4、放在一年以上維度的大格局看(參見《休養生息》),2016年,分子企業盈利向下(預計一季度末由于金融業高基數和微刺激效應衰減,經濟暫穩之后重回下行通道),分母無風險利率還有一定空間但已不大(除非出現大規模出清和通縮),風險偏好風云再起暫時看不到。2016年,如果真要大規模出清,可能深蹲起跳,或迎來大家都不愿意談及的久違的熊市。如果不出現大規模供給側出清,A股應是橫盤震蕩的結構性行情。當市場估值有效調整之后,錢多加改革創新,2016年的市場是主題投資的時代。
5、上漲就是好事嗎?下跌就是壞事嗎?如果情緒隨指數波動,投資的修為呢?不要愛牛市,也不要恨熊市。牛市賺錢,熊市充電。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道法自然,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