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傳北京市工商局已暫停投資類公司注冊,基金業協會對失聯機構的排查也在密集展開,去年年末最新出臺的行業規范將逐步落實,種種跡象表明,今年恐將是私募基金最嚴監管的一年,在私募市場規模超5萬億元的背景下,陽光私募操縱股價、內幕交易以及民間假私募非法集資的問題卻屢禁不止,2016年監管趨嚴的過程中,市場也在探討誰將是本輪監管洗牌中最先倒下的成員?
最嚴監管年已至
新年伊始,私募基金的監管整頓之風不斷刮來。1月11日,市場接連傳出,北京工商局已暫停私募基金等投資類公司的注冊,這讓正準備搭乘私募基金備案這班快車的公司們吃了一個閉門羹。
這邊監管層在收緊私募牌照發放,那邊中國基金業協會事后監管的步伐也在跟進,繼2015年11月起,基金業協會接連披露兩批16家失聯(異常)機構之后,1月11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第三批共4家失聯(異常)私募機構名單再度發布,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20家失聯(異常)機構名單中,其中有13家位于北京,北京無疑是私募基金行業亂象的重災區。
“在監管層控制增量的同時,意味著將騰出手整治存量私募的違規行為,今年無疑將會是私募基金監管最嚴的一年。”北京一家大型私募機構市場部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今年監管層對私募基金整頓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規范措施。2015年末中國基金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洪磊曾公開表示,協會正準備推出六大若干行業自律舉措,分別涉及私募基金募集、基金合同指引、信息披露、管理人內控、投資顧問業務、托管與外包業務等規范。
出局者1:配資眾籌民間借貸者
“隨著私募基金整頓風暴的來臨,那些長期暗藏在民間的非法私募將難以存活,首當其沖的便是那些打著私募旗號卻做著借貸買賣的機構。”上述私募機構市場部負責人表示。
2015年11月底,中國基金業協會在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的問題解答(七)》中首度明確了,從P2P/P2B、眾籌、民間借貸、配資業務、小額理財等業務的私募基金將不予登記。
“通常從事以上業務的私募機構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發展規劃,缺乏做財富管理的基礎,因此選擇開展借貸、P2P等業務擴張自己的規模,但在融資難度加大的背景下,這些以借貸業務為主的私募機構‘借新還舊’的游戲一旦無法繼續,倒閉的概率最大。由于上述業務與私募基金的屬性也相沖突,會給投資者帶來很多誤導,基金業協會對此加以規范后,未來這些主營P2P、民間借貸、配資業務等私募機構將會被洗刷掉。”招銀萬達總經理顧小明指出。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很多民間私募機構所兜售的產品,都是類P2P的模式,并且承諾保底保收益,這種門檻低、收益高、簡單易懂的投資模式,吸引了很多不明真相的普通百姓,尤其是對相關法律法規不熟知的老年人,給以非法集資為目的的非法私募提供了條件。
出局者2:拆分收益權
除了對私募基金的業務范圍進行明確規范外,隨著去年末《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試行)》的下發,不少私募機構為規避合格投資者慣用的將產品收益權進行拆分的做法也將被明令禁止,這些難以被真正合格投資者認可的私募機構將面臨生死大考。
私募基金圈內拆分轉讓收益權的做法由來已久,在監管未干涉的狀態下,已經成為行業的潛規則。北京商報記者曾經也采訪過很多“跑路”私募機構的受害者,所購買的產品正是采用這種拆分收益權的形式。
在市場專業人士看來,將私募基金份額作為投資對象,管理者以自己的名義或者特定公司購買私募基金,投資人間接享受私募產品收益。這一行為,目的是為了繞過證監會對私募基金產品人數、合格投資者資格限制的監管。拆分收益權的形式存在極大的風險隱患,一旦出現違約事件,這種以收益權作為投資標的的產品合同很難受到法律法規的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試行)》尚在征求意見稿階段,但很多拆分收益權的產品已經自覺撤下。如北京展恒基金銷售公司網上銷售的恒通寶系列產品,組合了幾個知名私募旗下產品10萬元起投,目前該類產品暫停銷售。
出局者3:高管無從業資格
作為投資管理機構的私募基金,本應對從業、管理人員有著高標準的專業要求,但我國私募基金的從業人員普遍素質不高,甚至不少私募機構的管理者沒有從業資格證書。為此,目前基金業協會也特別要求,從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的高管人員和基金經理應具備基金從業資格。
《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的問題解答(七)》中指出,對于私募基金管理人首次申請,或變更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和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同時從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等業務類型的高管人員和基金經理應當具備基金從業資格。
另外,對于已登記機構,應當按照規定自查從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的從業人員,是否具備基金從業資格。下一步中國基金業協會將按照《基金法》的規定,對基金從業人員進行資質管理和業務培訓,要求不合規機構整改。
“隨著今年這一規定的逐步落實,想必大批量沒有從業資格的私募機構管理者將被淘汰。”顧小明指出。不少私募機構從業者也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今年基金業協會在從業資格這方面卡得很嚴格,很多從業者都在準備考基金從業資格證書,否則會丟掉工作”。
出局者4:內幕交易者
今年監管層對于私募基金在二級市場屢禁不止的內幕交易、股價操縱行為,開始嚴格整治。1月6日上證所對耀匯資產旗下產品耀匯金1號(1期)和耀匯金1號(3期)在多只股票的交易過程中,影響相關證券交易價格、干擾市場等行為開出了首張針對私募交易行為的罰單,可以預見未來監管層對于私募基金操縱股價、內幕交易等行為的監督將更加嚴格。
格上理財研究員張彥指出,未來那些投資交易不合規、投資策略研發能力較弱的私募機構都面臨被淘汰。投資交易不合規亂象包括但不限于操縱股價、各賬戶間非公平交易、關聯方利益輸送、內幕交易、內控缺失等;投資策略研發能力較弱則表現在交易工具、交易規則受限時,以往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此類機構對市場環境要求也較高,即使監管機構未出手整頓,也將在長期的大浪淘沙中逐漸被市場淘汰。
事實上,從去年11月徐翔因涉嫌內幕交易、操縱股價被查,就已表明監管層對于打擊私募基金內幕交易的決心。即便是私募界內頂尖級的大佬都無法逃過。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在金融領域加強監管、重在市場規范的風向變化下,過去打探內幕信息、聯合坐莊、操縱股價等模式或將難以為繼。
“若監管層對私募行業展開整頓規范能夠有效落實,除了大量私募機構將被市場淘汰外,估計還有很多私募正在試圖轉型,有些可能會轉型做主動管理,一些沒有技術和資源的私募機構將會往銷售公司的模式轉變。”顧小明指出。(蘇長春)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