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債券發行火爆,其中公司債發行規模比2014年增長了6倍。
據多位券商分管投行的高管透露,目前不少券商投行儲備了很多債券項目,可能在2016年上半年扎堆發行,由于資金不能在金融體系內空轉,這些資金就通過債券流向實體經濟。
引人關注的是,由于擔憂債券違約風險,監管部門近期要求投行為發債企業的信披真實性負責,若出現信披造假等情況需承擔連帶責任。
公司債發行增6倍
債券發行規模很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再次引爆。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債市長期分割,銀行間和交易所兩個市場的競爭日漸加劇,這種競爭無形中推動了債券業務的發展。
去年底,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明確了2016年發展資本市場的五項重點工作,第五項便是: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加強債券市場的監管協調,加大銀行間、交易所兩個市場的互聯互通,最終目的是要形成統一的債市。
據了解,銀行間市場是債券市場的主力,品種包括國債、政策性金融債、企業債、短融、超短融、中票等。其中,企業債由發改委負責審批,短融中票等是由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負責審批注冊。
交易所市場比較冷清,掛牌交易的債券主要是公司債,原由證監會負責審批。不過去年證監會出臺了新規,將原有的公司債和中小企業私募債轉變成三類:由公眾投資者投資的大公募、只能由合格投資者投資的小公募債和定向發行的私募債。與此同時還取消了以前公司債只能由上市公司發行的限制,擴大了發行主體,并顯著加快了審批流程。
據Wind數據統計,2015年整個債券市場的發行額相當于2014年的2倍,其中公司債發行規模達到9991.39億元,相當于2014年的6.9倍。企業債發行規模只有3421.02億元,相當于2014年的一半左右。不過,去年底發改委也實行了更市場化的新規,旨在鼓勵企業發債,融資用于重點領域和項目建設。
業內人士表示,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政策導向很明顯,資金不能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可以通過債券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據多家券商高管表示,目前投行儲備的債券項目很多,今年上半年可能成為發行的集中爆發期。在目前資產荒的情況下,優質債券還是很受歡迎。
投行簽訂連帶責任書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去年公司債推出新政之后,審批流程明顯加快,實際上已相當于實現債券“注冊制”,與此同時,對投行的要求也更加嚴格。
一位分管投行業務的券商高管透露:“投行承銷債券都要簽訂連帶責任書,如果后續債券違約,而信息披露做得不夠充分或出現造假,投行需要承擔連帶責任。”
有的券商為了規避項目風險,甚至要求投行員工與發債公司也簽訂責任保證書。對此,一位券商人士稱,“這一招讓不少從事債券承銷的投行人員壓力大增,畢竟信息披露沒有邊界,怎么把握‘充分性’很困難。”
另一家券商總裁表示,如何在風控和發展之間把握分寸,券商還需要具備一套行之有效的風控標準和流程。
目前,更為普遍的情況是,仿照IPO保薦承銷團隊的做法,券商對債券承銷團隊也采用了分期發放項目獎金的做法,并留存一部分資金作為風險準備金。(記者楊慶婉)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