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去影院看A影片,拿到的電影票上卻寫著B影片;到柜臺買電影票,得到的卻是售票員手寫的票……這些存在多年的頑疾,可能導致由于制片方利益受損,觀眾將來看到的好電影越來越少的局面。偷漏瞞報票房、影片盜錄盜放、影院放映質量不高……針對這些當前電影市場存在的種種亂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日前在京舉行了2016年全國電影市場管理工作會議。重拳整治之下,中國電影市場在新的一年會有更驚艷的表現嗎?
“偷票房”招數層出不窮
剛剛過去的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創造了近幾年來最好的成績:電影總票房達440.69億元,同比增長48.7%。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2.6億,比2014年增長51.08%。國產影片票房271.36億元,同比增長68%,占票房總額的61.58%。當前,中國電影市場已穩居世界第二,預計在未來的2—3年內就可能超越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
業內人士透露,過去幾年,全國電影票房的10%以上都是“偷”的,而隨著中國電影發展勢頭越來越好、電影市場越來越火,“偷票房”的行為也越來越猖獗,手段更是花樣百出。僅按照“偷”的數額占全國總票房10%的最低估值計算,2015年“偷”的票房至少有45億元。
有人總結了當前花式“偷票房”的招數:“瞞天過海式”——把已經作廢的或者手寫的電影票當作入場憑證,一張廢票可以多次利用,每用一次就“偷”一次票;“搬磚式”——明明去看A電影,電影院卻給你一張B電影的票,這樣一來,票款就算到了B電影頭上,B片和影院就成了受益方;“捆綁套餐式”——把電影票的價格攤進套餐里的飲料和爆米花費用中去,賺取差價;“團體票式”——單位包場讓員工免費看電影,這時候影院便不走票,只發放進場標識,票房就被影院加到了任意一部電影上,或者成為影院的隱形收入。
潛規則:有“紅包”就多排片
一個“偷”字,足見其中利益當頭。電影票房是影院、院線與片方、發行方分賬的依據,按照業內規則,國產影片的票房收入中,片方最多可以獲得43%的收益,剩余部分在上繳少量的電影專項資金和營業稅以外,都歸院線和影院所有。
在此情況下,影院上報的票房越低,上繳的電影專項資金就越低,片方所得的票房分賬收入也就越低。而如果影院把A影片票房“搬磚”到B影片,B方收益自然就高了,B方再通過返點回扣方式把錢分給影院,A方就成了這筆買賣中的“冤大頭”。
影片《捉妖記》以票房24.38億元,觀影人次6557萬,超越好萊塢大片《速度與激情7》,成為中國電影票房冠軍,但卻在影片上映后期被屢屢傳出票房注水的消息。一些影院在與片方和發行方對接時,大行潛規則,有“紅包”就多排片,沒“紅包”就少排片甚至不排片,直接觸犯到國家法律法規。而另一些院線、影院惡意拖欠制片方票款,制片、發行、放映之間形成的三角債,影響了制片方投資新片的積極性。2017年,隨著WTO協議到期,中國電影市場將進一步開放,國產電影面臨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電影產業上下游的協作機制、電影市場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也將更加迫切。 劉陽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