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6年,人民幣匯率出現大幅波動。對于普通的投資者來說,每一次匯率的變動,都會影響到大家手中的外匯是縮水了還是更加值錢了。而每一次匯率的大幅變動,也是人們調整自己外匯資產的時候。
這不?隨著上周人民幣兌換美元中間價創下2011年4月以來新低,國內民眾對人民幣貶值的擔憂開始加劇,一波購匯熱潮也隨之興起。正如當年大媽抄底黃金引發熱潮一樣,這一次的“換美元”潮似乎再一次激起羊群效應。
那么,這一波“人民幣換美元”的投資熱潮到底靠不靠譜呢?對普通家庭來說,配置美元真的比買人民幣理財產品劃算嗎?
人民幣貶值,購買力就下降了嗎?
面對美元的節節升勢,新年第一周,那些頭腦靈活的市民就選擇趕緊換美元了。多家銀行的反饋都是,近期去銀行購買美元和咨詢美元理財的客戶明顯增多。
當然,跟2013年中國大媽大舉買入黃金以期獲得“增值”收益略有不同,當前民眾對“美元”的需求基本上都是出于“保值”的目的。但這種“保值”實際上更多的是來自對人民幣“貶值”的不了解。
其實,外匯市場跟商品市場有很大的不同,人民幣升值或貶值,不僅要靠對美元匯率走勢,還需要看其實際購買力。如果人民幣能夠買到更多的歐元、英鎊、日元等,對美元匯率的走低實際上并不會影響到人民幣的幣值。
跟俄羅斯盧布、阿根廷比索、南非蘭特、巴西雷亞爾等相比,人民幣計價的國內物價目前依然十分穩定,并未因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而出現上漲。就在人民幣對美元出現貶值的最近兩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2014年和2015年分別上升6%、2.79%。也就是說,人民幣相對全球一攬子貨幣來說,其購買力依然在上升而非下降。
那么,換美元能不能對沖掉人民幣貶值風險?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人民幣貶值的兩個前提。
第一,以人民幣計價的物價處在上升區間;第二,去境外旅游、購物、投資、上學等成本顯著升高。關于第一個,目前看,中國的物價指數并不高,上個月CPI為1.6%,按照各銀行利率上浮數據,大部分銀行一年期定存的利率最低的也超過1.8%,更不要說諸多穩健的理財品種了。關于第二個,如果你境外購物、旅游、投資和上學的目的地并不是在美國,而是在歐洲或其他國家,目前持有人民依然是占有優勢的。
人民幣換美元,玩的是啥投資?
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11月2日到上周末,短短68天,人民幣對美元的報價由6.3154貶至6.5636。從理論上來說,如果一個投資者在11月初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在上周末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這68天的年化收益率約為21.1%。如果投資者在這68天還投資了美元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還會更高。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幾乎不會出現的。首先匯率的波動變化受到國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可能總是如近階段這樣單邊劇烈波動。其次,目前外幣理財產品的投資周期也多在1年以上,一般具有外幣理財觀念的投資者不會將兌換的外幣閑置,而近期的外幣理財多為不保本產品,如果未來沒有出國計劃,不僅有可能錯過換回人民幣的好時機,還可能造成資產縮水。第三,目前在銀行將外幣兌換成人民幣還是需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
至于部分購匯者可能并無實際需求,只是把兌換后的外匯資金存放于內地銀行的外匯賬戶,或者持有外幣現鈔,實際收益率就非常低的。畢竟,盡管人民幣相對美元貶值,但人民幣存款利率仍遠高于美元。對于那些不急于使用美元的人而言,大量換匯就顯得沒什么必要了。
可能還有一些投資者想將資金非法轉移至境外或者參與地下非法炒匯?嗯,小編提醒一句,投資人面臨的損失有可能還超過收益哦……
那么問題來了,換美元會有風險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清楚一點:匯率波動遠遠小于高風險投資波動,所以,人民幣購入美元即使有所波動,收益相對于其他產品是有限的。相對于美元波動有限,而因為倉皇購買造成過大風險的可能性更大。
與此同時,美國方面的經濟情況也不容忽視。自去年三月份至今,美國不僅在加速收緊貨幣,還啟動了加息措施,可是美元指數并沒有出現持續走高的行情,而是保持在100以內波動。美元真正大幅升值是在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初,大約升值了25%。如果僅僅是沖著單純的持有美元而去,投資者可能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面臨踏錯節奏的風險。
另一方面,如果是想要介入美元資產的投資,要知道在美元緊縮的背景之下,去年美國道瓊斯指數全年下跌2.3%,為2008年以來最差年度表現,國債市場波動加大,高收益債券風險已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
也就是說,單純的持有美元并不是無風險套利,就算有收益,也不會太大,而參與美國資本市場實際上風險更大。其實,換美元其實就是賭匯率。
(21財經搜索綜合自證券日報、第一財經日報、成都商報、新京報等)
返回21財搜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