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再次強調供給側改革,并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這個判斷是非常重要和準確的。供給側改革是生產方式的變革,是在生產端動腦筋、做文章。長期以來,世界經濟發展受凱恩斯需求管理理論影響太深,以至于以美國為核心的大多數國家過度重視需求側,善于利用貨幣政策、財稅政策等刺激消費需求,使得生產與消費嚴重脫節。最終導致一輪又一輪無法根治的經濟金融泡沫,最終釀成一輪又一輪的金融危機。
需求端盲目膨脹后,必然引發生產環節的盲目大投資。而刺激起來的需求終究是要回歸理性和原形的。一旦需求后勁消耗殆盡,那么,大投資形成的產能就嚴重過剩了。
因此,中國經濟政策急需從需求端轉向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給側。供給側改革并不是在產能過剩情況下繼續盲目擴大再生產,而是通過調整結構、整合重組、淘汰落后產能,使得生產更有效率,產能更加合理配置,切實提高勞動力效率,確實提高生產設備和原材料的產出和單位效益,切實提高管理效率。切忌把供給側改革理解為簡單擴大再生產,低水平地重復建設。
供給側改革本質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必須要求最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市場機制在配置各類資源中是最高效的機制和方式。因此,供給側改革必須切實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絕對決定性作用。
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需要,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最高決策層如此重視供給側改革,或折射出中國經濟政策指導思想的根本性轉軌。當然,實施供給側改革,離不開政府自身的變革。政府職能必須重新定位,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與分工必須鮮明,政府機構與冗員要精簡,稅制要簡化,政策執行力要高效,稅負費負必須大幅降低。
總之,供給側改革是中國經濟政策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余豐慧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