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2016年1月6日),離岸人民幣(CNH)兌美元現報6.7204,日內跌約730點或1.1%。離岸人民幣連破6.70、6.71、6.72關口,勢創8月新匯改來最大跌,為2010年9月來首次。
今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5314,較上個發布日(1月5日)6.5169,調降145個基點,為2011年4月以來最低水平,已連續第七個交易日下調。
2015年“811匯改”無疑打開了人民幣貶值的“潘多拉魔盒”,自該日(8月11日)以來人民幣貶值逾4%,創21年(1994年人民幣官方與市場匯率并軌以來)的最大貶值幅度。
美元兌人民幣2015年行情及重大事件一覽
麥格理(MacquarieBank)策略師Thierry Wizman表示,中國經濟數據沒有出現改善,這是當前真正的主題。其預計,人民幣兌美元在2016年可能下跌8%左右。
不過,高盛(Goldman Sachs)撰文指出,中國國際收支仍將維持健康態勢,只有當資本流出達到一定規模時,才會對人民幣形成壓制,因此人民幣未來的貶值壓力,僅從國際收支前景上分析,還是相對有限的。
哪些企業因此“受傷”?
不管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如何,人民幣對美元的現有貶值,已然讓曾經看起來很美的美元債務變得猙獰。那么,哪些企業正因此“受傷”不已呢?
1、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屬于負債率非常高的資本密集性行業,事實上,航空公司的主要運營工具飛機一般都是融資性租賃或者貸款購買的。由于全球航空公司飛機購買一般都是通過美元結算和支付的,航空公司的負債大多以美元為主,而且并未對負債的匯率進行鎖定。其優點是利率低,財務成本低,但同時企業需要承擔美元對人民幣波動的市場風險。
從賬面上看,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就可以產生較大的匯兌收益,反之,則會產生賬面上的匯兌損失。而在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的幾年里,匯兌收益一度是航空公司賬面盈利的重要貢獻,甚至曾超過主營業務利潤,不過,2014年以來,隨著人民幣對美元的不斷貶值,匯兌損失正深深困擾著各大航空公司。2014年,南航、國航、東航、海航去年匯兌損失分別為2.76億元、3.6億元、2.02億元、0.72億元,而其在2013年則是匯兌凈收益,則分別為27.6億元、19.38億元、19.76億元、7.2億元。
匯兌損失則在進一步吞噬著航空公司的業績。中金公司在對南方航空2015年三季報的點評中稱,三季度人民幣大幅貶值4.1%,多利好因素仍不敵巨額匯兌損失,最終凈利潤同比下降48.4%。公司美元負債三大航最高,人民幣兌美元每貶值1%帶來6.74 億的凈利潤下降,三大航中最大。
有分析人士認為,通過一攬子外匯管理計劃,航空公司可以很大程度地規避匯率變化造成的風險,但近年來多家大型上市航企的匯兌損失或收益占當年的收益比重大幅提高,就說明航空公司的遠期外匯管理計劃還有改進空間。
不過,隨著人民幣“跌跌不休”,航空公司已然開始積極行動起來。2016年1月5日,東方航空(00670.HK)報告稱,為優化公司債務結構,降低匯率波動風險,經與相關金融機構友好協商,于近日償還債務本金10億美元,公司美元負債占帶息負債比例有效降低。公司將進一步密切跟蹤和研判匯率市場走勢,未來短期內將積極采取多種措施,進一步優化公司債務結構,實現公司美元負債比例達到合理水平。
截至2015年上半年末,東方航空外幣金融資產折合人民幣32.04億元,其中美元金融資產的比例為85.92%;外幣金融負債折合人民幣849.51億元,其中美元金融負債的比例為97.45%。
2、房地產企業
由于中國的產業調整政策施行,房地產企業在境內的銀行間市場發債直接融資受限,這也促成房地產企業熱衷于境外發行美元債券。而2008年-2012年間,美國先后實施的四輪量化寬松政策讓全球資本市場出現了超低利率的環境,對于內地房企而言,對比國內融資成本的高企,使得它們更有理由去海外尋求更為低廉的資金。
據業內人士介紹,很長一段時間內,能在海外市場融資是彰顯房企實力的重要標準。而近年來中國龍頭房地產企業,包括萬科、恒大、龍湖、碧桂園、萬達等房企在國際資本市場受到歡迎,并借此優勢拿到遠低于國內融資利率水平的資金。
不過,對于在人民幣貶值之前發行美元債的房企來說,如果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比如貶值5%,那么內房企所發行的美元債成本也會上漲5%,對于一些本已負債累累的企業來說,債務風險隨著加大。
這也讓部分房企“知難而退”,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內地房企海外融資就已經放緩,根據湯森路透的數據,2014年中國內地開發商發行了近150億美元的債券,較2013年下降41%。尤為明顯的是,2014年超過四分之三的債券是在上半年。
另外,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20日,年內房企海外融資總額僅為243億美元,同比2014年全年的633億美元,跌幅達到61.7%,折合成人民幣計算,同比縮水近2500億元。
中原地產分析師張大偉表示,以近兩月數據為例,2015年11月,房企海外融資額度為30.7億美元,同2014年的56.56億美元相比,降幅達到45%;2014年12月房企海外融資額高達63.6億美元,2015年12月截止到20日僅實現13.3億美元,縮水近80%。多位業內人士都表示,隨著美元開始加息,未來融資的門檻將繼續收緊。
3、從國外進口原材料的中國本土企業
瑞士信貸指出,中國的汽車與造紙業都相當依賴海外的原材料進口,如今隨著人民幣走軟,這些企業的進口成本更高。
對于汽車業來說,核心零配件技術的缺失是導致我國汽車零配件進口額持續穩定增長的根本原因,隨著國內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不僅帶來了我國汽車保有量的快速攀升,也推高了國內對汽車零配件的需求。據統計,2014年上半年我國進口汽車零配件151.6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同)增長15.22%,折合人民幣932.0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97%。
而由于我國造紙業原材料及部分大型設備打斗依賴進口,進口數額較大,且一般以外幣結算,因此人民幣貶值會使造紙企業的進口成本顯著上漲。中國造紙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紙及紙板進口282萬噸,紙漿進口1797萬噸,廢紙進口2752萬噸,紙制品進口13萬噸。
(本文整合自網易財經、FX168財經網、證券時報、中金在線、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經濟網、和訊網、中國房地產報、新京報、中國報告網、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等)
返回21財搜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