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家
人民幣納入SDR之后,人民幣的貶值預期不僅沒有扭轉,最大的原因還在于人民幣的內在價值過度高估的問題。人民幣過度高估,不僅維持的代價成本高,而且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2016年的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匯率在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雙雙大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1月4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5032,較前一交易日貶值96個基點。這是人民幣中間價連續第5個交易日貶值,并創下2011年5月以來新低。而在離岸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也曾一度下跌0.85%至6.6231。
據相關統計,2015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貶值5.7%,即期匯率則貶值4.46%。首個交易日的貶值實則延續了去年以來的趨勢。可以說,2015年最令全球震驚的事件之一是人民幣突然大幅貶值。盡管8·11新匯改只是讓人民幣貶值3%,讓人民幣的現匯價與中間價有些許的校正,以國際市場匯率變化來看是很小的事情,卻導致了全球市場1個多月的劇烈震蕩,也導致了美聯儲加息延后。這就使得近段時間來,國內外市場任何變化都會造成人民幣匯率的震蕩。而且這種態勢在2016年還在蔓延。
在8·11新匯改之后,特別是人民幣納入SDR之后,人民幣的貶值預期不僅沒有扭轉,反而不在強化。最大的原因還在于人民幣的內在價值過度高估的問題。因為,在8·11新匯改之前,人民幣一直處于單邊升值的態勢下,一直保持人民幣隨美元強勢。這不僅讓人民幣對美元過度高估,也讓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處于絕對高估。
在人民幣納入SDR籃子貨幣之前,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及些許升值則成了中國央行首要任務。比如,8·11新匯改,本來中國央行是希望通過些許的貶值來校正人民幣現匯價與中間價的差距,卻沒有預料到會引發國際市場巨大震蕩及強烈的人民幣貶值預期。對此,中國央行不得不全面出手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但是,在人民幣納入SDR籃子貨幣之后,中國央行就明顯感覺到要維持人民幣的穩定或過度高估,不僅維持的代價成本高,而且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從2014年四季度以來,美元指數驟升導致持匯意愿上升、結匯意愿降低,人民幣匯率持續承壓,但央行一方面死守著中間價這個“錨”不動(中間價一直在6.12左右小幅波動),另一方面死拽著牽引人民幣的波動區間“韁繩”不動,導致人民幣積壓了巨大的貶值壓力。因此,釋放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勢在必行。
所以,在人民幣納入SDR籃子貨幣之后,為了減弱人民幣這種過度高估的壓力,中國央行不得不宣布一套人民幣匯率新的權重指數,這樣既可以減輕維持人民幣高估的成本,又能夠讓國際市場感覺人民幣并沒有貶值。
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要看周邊貨幣的表現。央行希望由市場確定人民幣價格,那就需要通過其他貨幣的價格來共同確定,如果美聯儲加息預期不變,其他貨幣會跟隨美元貶值,這樣即使以新匯率指數來看,人民幣也還是有進一步的貶值空間。
□易憲容(經濟學者)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