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霖
2015年12月22日,關于證監會暫停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掛牌新三板的傳言開始在網上流傳。事后有些媒體證實傳言基本屬實。這一消息一經傳出,在市場上便一石激起千層浪。
新三板不僅是我國資本市場的一個創新,而且,也打開了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掛牌上市之先河。自從新三板開通以來,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為市場所熱捧。當然,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新三板掛牌企業定增可以一次審批,多次增發;對于定增價格、鎖定期也沒有限定,只是由買賣雙方協商解決;在新三板目前流動性較差的狀態下,這種價格永遠只是浮盈,沒有買方,不能落袋為安,更像是擊鼓傳花一樣的游戲。再比如,有些掛牌新三板的VC/PE機構的天價估值,高達77%的內部收益率,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估值虛高。
從監管層來看,能夠及時發現新三板掛牌中的一些風險隱患是好事情,但是,我又不贊成政策上忽高忽低、忽上忽下的做法,這種做法對市場會造成巨大傷害。作為政府機構,在最初頂層設計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既要考慮到中國國情,也要吸取國際上多少年來行之有效的經驗和過往朝令夕改的教訓,要把制度設計好,而不是政策出臺后再大修大補。
現有新三板掛牌中所存在的問題,包括私募機構掛牌新三板的問題以及其他實體企業掛牌的問題,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是可以通過調整就能解決的。有些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掛牌新三板持否定意見的人認為,私募機構是新三板市場的“抽水機”,其大量募資不利于實體企業融資。但持這個觀點的人應該看到,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獲得融資后主要還是投向實體企業,而且,基于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相對于個人投資者具有更強的專業性的特點,它們的投資行為可能更有利于那些具有核心競爭力或巨大潛力與爆發力的實體企業脫穎而出。
除此之外,不容忽視的是,私募股權投資領域仍是我國經濟和金融體系中的一個短板,我國所能吸引到的創業資金甚至趕不上只有835萬人口的以色列,以至于以色列的人均創業資本是我國的80倍。這種狀況與我國當下提倡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極不相稱。因此,站在資本的角度講,對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鼓勵與支持,就是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就是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持。
我非常認同對已經掛牌的私募股權投資企業需要進行規范和治理,但不能動輒采取暫停的做法,這對那些沒有掛牌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是極不公平的,而且,因為少數已經掛牌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需要治理或規范就暫停整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掛牌,更有可能被視為對該領域的歧視。因此,建議政府機構在進行防控金融風險的工作時,盡量減少過分“震蕩療法”,能夠個案處理的就個案處理,能夠適度調整的就適度調整,而不要輕易地針對某一個領域“一刀切”。與此同時,政府有關部門也要積極疏導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
從企業層面看,無論是私募股權投資企業還是其他企業,一定要保持定力。無論政策如何調整,最重要的是要把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提升上去。而且,企業不要只盯著上市,更不能為了上市而上市。畢竟,上市只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途徑之一。像華為那樣不求上市、專注于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同樣也做到了世界500強。同時,上市途徑也有很多,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不一定非要上新三板,也不一定非要在國內上市。
古話說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企業只要自身做得好,等到一定的時候,必然會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系清華大學法學博士,中國航油集團原副總經理,現任北京約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