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4日專電(記者王原)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已經披露的私募基金分紅次數達2000次以上,創出歷史新高。其中股票型私募分紅最多,占比七成以上。不過業內人士提醒,盡管現金分紅可以兌現部分收益,但也失去了這部分資金繼續盈利的可能。頻繁分紅可能導致資產管理規模的波動加大,建議投資者理性看待。
據格上理財統計,2015年私募已披露的分紅次數達到2000次以上,涉及私募產品超過千只,相較于2013年的424次和2014年的1643次,私募分紅次數在2015年又一次創下了歷史新高。在2015年分紅的陽光私募產品中,私募管理人發行的產品共504只(不含券商自營或券商資管產品),總共分紅次數達1001次。
受益于上半年的A股市場行情,大多數股票型私募產品在去年上半年都賺得盆滿缽盈,其給投資者的分紅自然也水漲船高。據統計,私募管理人發行的股票型私募產品去年分紅次數最多,366只股票型私募基金累計分紅次數達726次,占比72.53%。從時間來看,4、5、6月分紅次數最多。截至4月底,滬深300指數年初以來漲幅已達34.42%,在過熱的市場行情下,不少私募管理人通過分紅的方式將浮動盈利轉化成投資者收益,既鎖定了收益,又增強了投資者信心。而隨著行情6月開始急轉直下,大多數私募基金轉攻為守,8月大盤探底的同時,私募基金分紅次數也降至低位,當月僅分紅61次。
業內人士分析,收益籌碼較多與營銷動力成為分紅激增的主要原因。去年上半年股市的行情為不少私募帶來了較好業績,從而為分紅積累了大量籌碼。據統計,截至5月底,私募行業平均收益47.82%,而股票類基金行業前1/4平均收益高達103.5%。
此外,私募行業的快速擴張也為分紅激增提供了動力。去年眾多新私募崛起,而通過分紅來增加基金的吸引力無疑是規模擴張的便捷途徑。去年進行分紅的私募管理人中,42%以上的私募公司成立未滿三年,新生代私募具有較強的分紅欲望。
不過業內人士提醒,私募分紅的目的無論是控制規模還是擴張規模,應是在私募管理人綜合評估自身管理能力的基礎上,結合對未來市場的判斷得出的專業決策。現金分紅雖然可以讓投資者提前兌現部分收益,但其在降低利潤回吐風險的同時,也被迫失去了這部分資金繼續盈利的可能。對于長期看好所投私募基金的投資者而言,頻繁分紅并非其投資的初衷,而重新追加投資又增加了額外的投資成本。以營銷為導向的頻繁分紅可能導致資產管理規模的波動加大,進而對投資操作產生干擾,建議投資者理性看待分紅。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