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月3日電(記者馬劍)“魚米之鄉”杭州的餐桌上,產自東北的大米近些年受到青睞。
東北大米“低調”登場源自中國千百年來“南糧北調”格局的改變。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較2014年增長2.4%,同期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的糧食總產量均有所增長,但浙江出現了明顯負增長。
“必須跳出浙江的一畝三分地來思考問題,產銷合作需要有所突破。”浙江省糧食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毛利豪坦言,浙江省是糧食主銷區,也是糧食缺口大省,64%需要依靠省外調入或進口。
一邊是東北糧食的高庫存,一邊是南方省份逐漸差異化的糧食消費需求。僅2015年,浙江省農發集團下屬的3家企業共調運東北粳稻(米)47萬噸。“東北大米營養成分高、口感好、綠色無污染,品質優良,深受浙江老百姓的歡迎。”浙江省糧食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2013年國家出臺政策,東北三省之外的其他28個省份到東北地區采購粳稻和玉米,運回本省銷售、加工或轉為儲備的,財政給予每噸140元一次性費用補貼。3年來,中央累計投資20.6億元,建設了一大批現代糧食物流設施,形成了一批集糧食倉儲、物流、加工、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糧食物流園區,長江通道基本形成。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楊萬江教授認為,“北糧南運”是全國糧食一盤棋的必然產物,將從產品結構與區域結構兩個維度上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東北產出的大米端上浙江的餐桌,供給與需求之間,呈現的是一種區域性資源的有效配置。”楊萬江說。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