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家麥當勞,無家可歸的人在此過夜。
“穿上你的鞋!穿上你的鞋!”“這里不是你家,趕緊起來!”清晨,丁新峰(音譯)在清潔工的叫喊聲中醒來。
《紐約時報》寫道,當丁新峰睜開雙眼,時已破曉,這一夜,他在北京市中心一家24小時的麥當勞店中度過。
丁新峰抬起頭,映入眼簾的是桌上吃剩的食物,還有裝飾的餐廳標語。其中一條用英文寫道:“每天早上起來,對今日將要發生的美好心懷期待。”
丁新峰并不懂英文,但他說喜歡這張桌子,充滿暖意,桌子位于麥當勞的一角,多年來,他把這里稱作家。
在諸如北京、香港、東京這些地方,每個夜晚,都有一群并不顯眼的人,他們被城市的庇護中心拒之門外,被家人嘲笑,這群倒霉透頂的人渴望找到一座燈塔,可以提供溫暖、干燥的場所供他們睡眠,而這座燈塔,來自美國企業——麥當勞。
文章稱,白天,人們在麥當勞中舉辦生日派對、書友會,而當餐廳里的音樂戛然而止,樓梯被拖干,這里成了生活最底層人們的天堂,他們抓起吃剩的漢堡包和薯條,搶占最適宜睡覺的位置。
文章稱,這群人有個特殊的稱號,叫做“麥當勞難民”,他們總會在太陽升起時消失,推開店門,走進擁擠的人群,些人會在離開前掏出一把塑料梳子整理梳妝。香港一家麥當勞餐廳。麥當勞餐廳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了一個溫暖和干凈的落腳點。
11月的一個早晨,寒風在門外呼嘯,丁新峰的麥當勞“家”中擠進了學生、拿著象棋的退休老人,還有紅著眼睛的街頭巡警。他開始圍繞著這群人,尋求施舍。
“我們祖上從明代起,便以乞討為生,”他說,“我是家族的第十九代人,在我死后,中國就沒有乞丐了。”
一個男人給了他張報紙,一個女人給了50美分,一個年輕女孩給了他薯條。
丁新峰隨后回到座位上,打開報紙,開始研究彩票模型。
文章稱,其他餐館可能會將他們踢出去,麥當勞卻對丁新峰這樣的流浪漢給予了普遍的擁抱。中國大陸有2200家麥當勞連鎖店,超過一半都是24小時營業。
在中國,麥當勞花了數十年的時間塑造社區形象,建造明亮時尚的餐廳,調整菜單適應當地口味。除了漢堡和薯條,北京的麥當勞還銷售芋頭派和豆奶炸面包。很多餐館也成為社區機構,象征地位、清潔,是學生黨、商務會議和休閑聊天的聚集地。麥當勞表示歡迎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來餐館。
麥當勞中國區發言人瑞你那(Regina Hui)表示:“麥當勞歡迎大家隨時訪問我們的餐館。”不過,這樣的歡迎程度也視每個經銷商而定,“我們肯定是敞開懷抱的地方,但不會把這樣的歡迎定為政策。”位于芝加哥橡樹溪總部的發言人貝卡·哈里(Becca Hary)在郵件中寫道。
這樣的留宿曾成為麥當勞長期面臨的問題。2014年,一家紐約的麥當勞公司不得不叫警察趕走一位韓國顧客,這名顧客將麥當勞餐廳變成了社交俱樂部,他們在里面花的時間與消費遠不成正比。去年,一家英國的麥當勞拒絕了一位衣著臟亂的顧客,認為他是流浪漢。
在香港,一家麥當勞的經理史蒂夫(Stevix Ho)表示,他不得不面對一群海洛因成癮和患有嚴重精神病的人。“我們不能把他們踢出去,”他說。“我們只能請他們離開。”
很多流浪漢稱,他們別無選擇,因為面臨缺乏庇護場所和露宿街頭可能受到的凌辱。
57歲的義亨明(Yip Hin-ming)40年前到香港,今年4月,經歷了20多年作畫為生的日子后,他不得不因為職業造成的肩部酸痛而改行。“我再也沒有能力了。”他說道。他打包了一個牙刷和衛生紙,然后到九龍的一家麥當勞餐廳,找了一個畫滿洋蔥和西紅柿的安靜地點。有一天,他獲悉一個在對城麥當勞的女流浪漢死了,當時她彎著腰駝著背,披著一件灰色大衣,在桌子邊坐了24個小時,沒有人注意到她。
“活著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我們是誰,而當我們死時也沒有人關心我們,” 義亨明說,“我們就像隱形人。”
63歲的陳偉坤(Chan Wai-Kwan)已經在麥當勞生活了3年,從每天晚上的6點到凌晨6點,他說香港已經失去了人性。
“如果我死了,你會告訴我的家人對嗎?”他向義亨明問道,“你確定如果我死了,他們會知道嗎?”
義亨明點了點頭,但是看起來很沮喪。
“我家人并不知曉我在這的生活,我也不想告訴他們,”他說道:“這樣太痛苦了。”
“他們可以找工作,但是太懶了。”一位北京麥當勞的員工表示,“他們之所以被趕走是因為,身上散發的味道會趕走乘客。”北京一家麥當勞餐廳內,無家可歸的人椅子上睡覺。
丁新峰在麥當勞里被視為討厭的人,他習慣在麥當勞店里大聲講話,對社會的不文明現象指指點點。
不過他也工作,大多數情況,他會在早上8點離開麥當勞,去各大垃圾桶里搜集銅鐵,再賣給一個朋友,晚餐時間返回麥當勞店里,等待顧客吃剩的炸薯條和奶昔。
“這就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方式,”他說,“我也沒有其他出路。”他自嘲說要賣掉自己的眼球,搬到美國,他聽說那里的流浪漢生活得更好,接下來可以繼續鉆研彩票,盡管他算出中獎率只有一千萬分之一。
但他說,這都沒關系,“我赤裸地來到這個世界,也將赤裸地離開。”他說,“當我死時,也沒有什么能帶走的。”
(樊詩蕓 編譯)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