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下的家庭教育真實狀態如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初中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敲響了警鐘!中國教科院相關課題組在北京、山東、廣東、江西等六省一市進行了初中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共發放28000套問卷,回收率為81.70%。
該課題組負責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科技研發中心主任張敬培告訴澎湃新聞,在本次對初中生家長夫妻關系的調查中,家庭教育視角下的初中生家長,其夫妻雙方滿意度、雙方凝聚力、雙方一致性和情感表達四個維度上的現狀都不容樂觀,總體呈現出夫妻關系較為平淡的狀況。
圖2-2-1 家長年齡結構分布(%)
“三明治一代”的中年人面對五大危機
調研報告發現,步入中年后,多數家長都會面臨來自生理、工作、婚姻、子女和社會支持等方面的困境,而這些恰好構成了中年“危機”的五個方面。身處這種困境的初中生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這些“危機”的干擾或影響,并最終影響其家庭教育的開展。
而中年階段,初中生家長不同程度地面對來自諸多方面的轉變和挑戰。首先,在健康方面,大多數中年人開始遭遇健康問題,并不得不接受逐漸衰老的事實。與此同時,這些身體的變化還帶來了一系列心理變化,如自我形象的否定、對幸福和生命的重新定義等;第二,在職業方面,中年期人們的職業發展相對穩定,既屬于職場的中堅力量,同時又受到年輕后輩突飛猛進的威脅,因而,如何權衡事業與家庭成了很多中年人的困擾;第三,在婚姻方面,夫妻生活中互動模式較婚姻早期相比有了較大變化,日?;⑹聞栈某煞菁哟螅坏谒模谧优逃矫?,子女進入青春期,原來依附性的親子關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子女與父母的逐漸分離,以及一觸即發的親子矛盾;第五,在社會角色方面,中年人被稱為社會中“三明治的一代”(sandwich generation),更多時候充當的是社會資源提供者和服務者,相對于家庭中的老人和子女,其獲得的社會關注和支持較少,更易陷入獨自應對和解決問題,孤立無援的處境。
圖2-2-2 子女對家長工作狀態的評價(%)
接近八成家長認為工作與家庭生活存在沖突
在對家長“工作與家庭生活是否存在沖突”的調查中,僅有25.21%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沒什么矛盾”。換言之,有接近八成的家長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與家庭生活的沖突。在這些沖突中,時間沖突最具代表性,有接近20%的家長覺得最困擾自己的教子問題之一就是“工作忙,沒時間管孩子”,其中,父親為22.40%,母親為16.04%。從職業分布來看,服務業人員和個體職業者所面臨的這一困惑尤為突出,均超過23%。
但從家庭教育角度來看,子女所感受到的父母工作狀態,后對于子女的影響更為直接,更能彰顯家長魅力。65.86%的學生認為家長工作狀態一般;2.88%認為家長工作狀態不太好;子女對家長工作狀態評價積極,認為父母工作狀態很好的僅為31.25%。不難看出,在子女眼中,多數父母的工作處于一種非積極狀態。其中,子女對父親工作狀態的評價高于母親。
子女對父母工作狀態的評價越積極,對父母家庭教育的整體評價也越積極。以父親為例,如圖2-2-3所示,以父親為例,當子女認為父親工作狀態很好時,接近八成的子女覺得父親“非常合格”;反之,當子女認為父親工作狀“不太好”時,認為父親家庭教育“很不合格”的比例為26.26%;如圖2-2-4所示,母親的情況亦是如此??梢姡改赋尸F在子女面前的工作狀態不僅能讓子女從中獲取積極上進的正能量,對于其自身形象塑造和權威建立也十分重要。而這種正向的引導和良好的家長形象無疑是有效開展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圖2-2-3 子女對父親工作狀態的評價與對其教育的滿意度評價
圖2-2-4子女對母親工作狀態的評價與對其教育的滿意度評價
母親將負面情緒帶回家的比例較父親高5%
初中生家長工作與家庭沖突還反映在負面情緒從工作溢出,從而影響家庭心理氛圍。當問及家長“您會把工作中的煩惱、壓力帶回家嗎?”選擇“從不”的僅為28.34%,即超過70%的家長會不同程度地將工作中的煩惱和壓力帶回家。其中,通過父母對比發現,盡管更多的父親感受到工作與家庭的沖突,但母親將負面情緒帶回家的比例較父親高5%。歸其原因可從四方面加以闡釋:1.生理原因:在經歷了結婚生子和養育等特殊生理過程后,大多數母親的生理有了明顯的變化,心理壓力也隨之加重;2.家庭原因:女性在工作的同時,仍受到“男主外,女主內”這一傳統觀念的影響,這無疑加重了女性的心理負擔;3.組織原因:中年女性在職場中遭遇“玻璃天花板”困境的可能更大,升遷機會相對較少,因此更易產生職業倦??;4.社會原因:由于職業角色和家庭角色對女性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角色要求,前者要求女性果敢、練達;后者這要求女性溫婉、細致,這無疑加大了女性的心理壓力,加劇了兩種角色的現實沖突。
那么,當面對這種角色沖突時,初中生父母是如何調適的呢?通常,當工作和家庭生活產生矛盾時,其調適行為包括角色重新分配、補償和回避三類。從數據來看,選擇角色重新分配,即“工作做出調整”的為28.13%;選擇通過補償來彌補工作對家庭的影響,即選擇“盡量擠時間陪伴家人”和“物質彌補”的分別為46.97%和5.46%;而選擇消極回避,即“無奈,沒辦法”的為19.43%。從上述數據可看出,多數家長傾向于補償式的行為來調適工作-家庭的角色矛盾。其中,“盡量擠時間陪伴家人”所占比例最大。而事實上,這種補償行為是在承認并接受沖突存在,且認為沖突難以調和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即便在短期內起到一定緩和作用,但從長期來看,這種被動的調適行為反而會加劇家長自身的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調適效果也會因無法解決根本性問題而逐漸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初中生家長性別進行對比研究中發現,如圖2-2-5所示,盡管父親和母親在遇到“工作——家庭”沖突時所采取的調適行為基本一致,但從細微差別中不難看出,母親更傾向于“角色重新分配”,選擇以家庭為主;而父親則傾向于時間和物質的補償。這也進一步反映了社會角色定位對于家長的不同訴求,也再次凸顯了作為職業女性的母親在“工作——家庭”中所面臨的困難和遭遇的困惑更多,更值得關注。
圖2-2-5 家長如何調適工作與家庭的矛盾
超過三成的學生認為父母關系“不太融洽”甚至“很糟糕”
有超過三成的學生認為父母關系“不太融洽”甚至“很糟糕”,而僅有7.54%的學生認為父母關系很親密??梢?,子女眼中的父母關系與研究者關于中年婚姻的狀況表述一致,即相對平淡,且不和諧、不融洽的比例相對較高。盡管這種主觀判斷有失客觀性,但子女的直觀感受更能直接反映父母關系狀況及其對家庭氛圍的影響。
對夫妻雙方凝聚力的考查,主要通過家庭教育協作加以反映。在對家庭教育主要承擔者的調查中,夫妻共同教育子女的僅為43.02%。由母親主要承擔教子責任的則高達40.70%。可見,在初中生家庭中接近一半的夫妻,家庭教育協作情況不容樂觀,缺乏應有的凝聚力。
對夫妻一致性的考查,也可通過家庭教育得以反映。從學生角度來看,父母教育行為是否一致能客觀反映夫妻雙方的一致性。當問及學生“父母在教育你時,通常會怎么樣”時,認為父母總能意見一致的僅為52.39%,接近一半的家長在教子問題上存在不一致的情況,其中,“總各執己見”的高達27.49%。
圖2-2-6 子女對父母夫妻關系的評價(%)
母親則更傾向于向丈夫以外的人傾訴
在夫妻情感表達方面,是否將愛人作為情感第一傾訴對象是夫妻親密度的直接體現。調查“遇到煩惱時您多數會向誰傾訴”,盡管“愛人”是第一情感傾訴對象,但其比例仍舊較低,不足三成,與“自我調節”的比例相當。進行父母對比發現,盡管父母都將愛人作為第一傾訴對象,但父親更傾向于“自己調節”,而母親則更傾向于向丈夫以外的人傾訴(朋友、長輩、子女)。這種差異源于社會化過程中對情緒情感的性別定位:男人被賦予堅強、隱忍的形象,傾向于壓抑情緒,而不是建設性地宣泄情緒;女性則被賦予柔弱、被關照的形象,更易獲得外界情感關照和支持。
圖2-2-7 家庭教育自我評價與出現家庭負面事件的比例
圖2-2-8 對配偶家庭教育評價與出現家庭負面事件的比例
圖2-2-9 家長教育子女時是否相互配合(%)
圖2-2-10 家長遇到煩惱時向誰傾訴
初中生有心事時愿意和家長分享的比例僅為17.87%
與青年時期相比,中年家長自我認同感的獲得發生了部分轉變,更傾向于通過被他人需要而獲得自我滿足。隨著子女青春期的來臨,其個人獨立意識增強,生理和認知的發展為他們獲取更大空間的自由提供了可能。于是,家長對被需要感的高訴求和青少年對父母需求的降低相互碰撞,成為了中年家長和初中生親子矛盾的焦點問題。而這種矛盾并非部分言論所論述的那樣會對親子關系造成破壞性的影響。相反,這種矛盾是中年家長和青春期子女必然遭遇的境況,且這種境況是可以通過有效的親子溝通得以緩解和改善。因此,有效、充分的親子溝通在初中生階段顯得尤為重要。但從本次調查來看,親子溝通的時間和內容均反映出初中生家庭中親子溝通有限。
從親子溝通的時間來看,通過對父母休閑活動的調查發現,“與家人聊天”是家長除看電視以外選擇最多的娛樂方式,占40.77%,與此同時,在問學生“你和父母溝通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時選擇“父母沒時間”和“我沒時間”的比例僅分別為6.23%、2.60%,可見,初中生家庭中,親子溝通具備一定的時間保證。
那么,親子溝通的質量如何呢?這可從親子溝通的內容得到反饋。通常,親子溝通的內容可以包含三類,即事務型溝通、消遣型溝通和情感型溝通,良好的親子溝通應涵蓋以上三種類型。對初中生而言,情感型溝通至關重要,深入的情感溝通不僅能加深親子間的相互了解,更是化解中年家長心理“危機”和初中生青春期焦慮的關鍵。但從親子溝通內容來看,則呈現出溝通單一、泛化的問題。初中生家長與子女聊天的話題多集中在“學習”和“學校”兩方面,二者合計接近五成,而這類溝通多為事務型溝通,且溝通方式也多為單一的“家長詢問,子女回答”的模式。而溝通話題相對開放,“什么都聊”的家庭僅為36.33%,很少聊天的家庭則高達14.53%。另外,情感型溝通在初中生親子間也遠遠不足,在與子女溝通中,有27.04%的家長認為最大的困難是“孩子不愿對我說心里話”。而當初中生有心事時,愿意和家長分享的比例僅為17.87%,遠遠低于愿意與朋友和同學分享心事的比例(55.54%);同樣,當父母心情不好時,向子女傾訴的比例也僅為4.10%。在這組數據中,父親與子女的情感溝通狀況更令人擔憂,初中生選擇父親作為情感傾訴對象的比例僅為3.44%;子女作為父親情感傾訴對象的比例僅為2.50%,均為同系列最低比例。
課題組負責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科技研發中心主任張敬培分析認為,當前,中年家長與初中生子女在親子關系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有效、深入的溝通不足。正因如此,在對親子關系的進一步調查中發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學習、交友、家務、生活習慣、穿衣打扮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