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11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到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高度重視在擴大需求的同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措施大致包括五個方面內容:一是推動要素市場發展,實現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二是淘汰“僵尸企業”,化解產能過剩;三是增強企業活力,發揮企業家重要作用,挖掘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四是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商業法制,著力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五是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打開支持企業創新的各類資金通道。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政府和企業共同發力
在制度方面,實施市場化改革。創造經濟社會升級版所需的有效供給環境條件,解放供給端約束,推動改革創新,沖破利益固化,充分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這是重塑和有效增強經濟增長動力,實現從要素投入、粗放增長轉向供給升級、集約增長的主要著力點。
在產業方面,調整供給結構。供給側改革的最終落腳點必須在結構改革上。我國經濟存在較突出的結構性問題,必須對不平衡、高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調整。這種由不平衡到相對平衡的過程,就是我國經濟重塑動力、釋放潛力、生成合力、激發創新力的過程,需要從供需兩端共同發力,特別應強調從過去較忽視的供給端出發,調整結構,立足短板,增加有效供給。從本質上說,調結構不屬于經濟增長問題,但從政策手段上看,這屬于供給側管理的一種方式。
在產品方面,提高供給質量,實現供需匹配,供需平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需要強調的就是要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讓我國的供給能力跟上、適應并匹配領先、多變、個性的需求變化,平衡各方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消除供需矛盾,從供給側適應新需求,從供給側去激活新需求。
政府著力于有效政策供給
和環境營造
推動要素市場發展,完善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打破要素流動、交易、優化配置的諸多不合理體制和政策限制,通過改革增加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的高效投入,促進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等要素升級。
在加快去產能方面,政府要采取果斷有效措施,可由國家層面確定削減產能總量,按現有產能將減產配額分配到各地,同時允許配額交易,這樣優勢企業可以不減,還可以去買劣勢企業配額,推動優勢企業主導的市場化兼并重組。出臺得力政策解決“人”和“債”問題,妥善解決職工安置問題,對相關銀行壞賬允許核銷。
簡政放權,降低企業成本。近年來,我國處于經濟下行期,高稅收成本、高融資成本和不斷抬高的生產要素成本,嚴重抑制了有效供給,應采取措施予以扭轉。一是簡政放權,進一步放寬準入。以減少行政審批為切入點,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逐步推進資源能源、廣電、文化、醫療、教育等行業改革,適當放開準入,減少管制,通過資本市場等途徑,引入新的投資者。二是以產業政策為導向,通過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負擔,讓企業充分利用生產要素不斷創造財富。這是涵養稅源、確保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良方。三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若企業的融資成本能有效降低,那么綜合經營成本就能夠得到把控,隨之而來的則是實業資本投資的增加,實體經濟的好轉會傳導到資本市場,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復蘇和繁榮。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是完善支持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政策體系,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和推動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二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國家科技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制定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的中長期目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導全社會投入增加。三是加快推進產學研結合,提高研發成果轉化率。建立大學、科研機構研究成果轉移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重點大學、科研機構的技術轉移年度報告制度,加快完善知識產權、技術入股等法律法規,促進高校、科技機構科研成果產業化。四是完善技術創新環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知識產權推廣和交易。
營造扶商、安商、惠商的市場環境,增強市場新陳代謝功能。完善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要營造公平競爭的秩序和政策環境,規范地區之間、企業之間的競爭秩序。二要給予不同所有制類型的經濟主體平等的市場待遇,完善和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三要強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四要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加強對私人產權依法保護,營造良好的企業營商環境。五要為發展混合所有制創造便利條件,促進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形成良性互動、共贏發展的關系。
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目前,我國金融要素保障能力還不能完全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求,要引導金融機構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完善融資功能完備、市場監管有效的股票市場,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并購重組的政策,通過資本市場促進產業、行業間資源的高效流動和配置,改善產業發展質量。在政策性融資機制創新中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開發性金融、農村金融、綠色金融等服務體系。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支持創新的科技金融服務試點。與此同時,降低準入門檻,引入民間資本或將現行的民間放貸機構加以規范,增加金融供給主體和金融產品,健全小型、微型企業融資機制,改進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促進金融機構擴大信貸規模,降低融資成本,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實體企業和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
企業著力于化解產能過剩
和轉型升級
在供給側改革中,企業要積極行動,降成本,去產能,加快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轉型升級。
淘汰僵尸企業,化解產能過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對經濟周期轉化過程中的舊動能要下決心淘汰一批,要有勇氣對僵尸企業、絕對過剩產能的企業狠下刀子。化解產能過剩要制定強有力措施,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的企業,持續虧損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予以出清,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加快處置僵尸企業。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加快國有企業從非主業領域退出;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投資,有效化解過剩產能。
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圍繞產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戰略方向,加快培育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創新產品。促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優勢企業集中。將創新重點轉向研發設計、營銷網絡、品牌培育、供應鏈管理等制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關鍵環節。將傳統產業的中低端產品、中低效服務進行優化升級。引導生產要素在各產業間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同時,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盧永真王佳佳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