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霾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視野里。稍加考證,“霾”字的起源和“霾”的說法及歷史由來已久。早在甲骨文中,“霾”就已經出現,大致有以下幾種寫法:
殷商時期,古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并將占卜之事、應驗情況刻于甲骨之上,這就是甲骨卜辭。甲骨卜辭中有部分描述天氣情況的,“霾”字就曾多次出現在這里。在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中就收錄了若干涉及“霾”的甲骨卜辭拓本:如13467版:“貞:茲雨隹霾?貞:茲雨不隹霾?明言有雨,何得有霾?”意思就是占卜的人問這雨會有霾嗎?這雨不會有霾嗎?明明說了有雨,怎么會有霾呢?
那么在古代,霾究竟是指什么樣的天氣情況?
辭書之祖《爾雅·釋天》中說:
日出而風為暴,風而雨土為霾,陰而風為曀。天氣下地不應曰雺,地氣發天不應曰霧,霧謂之晦。
《說文解字》也說“霾,風雨土也”,《詩·邶風·終風》中有“終風且霾”之句,《毛傳》曰“霾,雨土也”,都是一個意思。三國時期孫炎對“終風且霾”的霾做了更為具體的解釋:“大風揚塵土從上下也”。這樣,我們可以大致明白,雨在這里作動詞,雨土即是像下雨一樣散落塵土。聞一多就在《風類詩抄》中說:“大風揚塵,從上而下曰霾。”霾,就是風夾帶著塵土而下。
《楚辭·遠游》有“風伯為余先驅兮,氛埃辟而清涼”一句,東漢王逸注曰“掃除霧霾與塵埃也。”是說風在前面為“我”掃除霧霾與塵埃。東漢的劉熙在其《釋名·釋天》中說:“風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塵晦之色也。”《釋名》是古代一本探究事物得名來源的書,劉熙在書中這樣解釋霾,與《爾雅》一以貫之,但更具體地描述了霾的表象,即昏暗。因此,有“霾晦”一詞,形容大風揚塵以致天色晦暗,如唐代儲光羲《奉別長史庾公太守徐公應召》中的“酆鎬頃霾晦,云龍召我賢。”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王逸注中所說之意了:“風伯”不僅要掃除塵埃,還要讓天色不再晦暗。
霾這種天氣狀況,早在正史就有記載了。如《晉書天文志中》就有記載如下:“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見晉代對霾已經有了更為詳細的描述。
如對唐宋元明清的正史檢索“霾”字,均可以發現“霾”的記載,在此選取若干列表如下:其中,《明史·五行志》中有“風霾晦冥”條,集中記載了從建文到崇禎之間出現的“霾”;《清史稿·災異志五》中也記載了從順治到同治年間出現的“霾”。由此可見,歷朝歷代幾乎都有“霾”,霾與霧一樣,都是一種天氣狀況,是古已有之的。
但霾與霧卻給人截然不同的觀感。霧,在古人詩詞中,有“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朦朧美,也有“天接云濤連曉霧”的磅礴美,還有“月落寒霧起”的清幽美。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意境空明,“孤篇蓋全唐”。在《春江花月夜》里,我們看到了月亮照在花樹上,猶如小冰粒一樣晶瑩潔白(“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月光皎潔,月色如霜而霜飛無從察覺,白沙與月色相融,看也看不清(“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而當斜月下沉,藏于海霧之中,愈覺路遙人遠,幽思無限(“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霧在這首詩里,給了人美好的遐思,使整篇詩歌在最后,呈現出一片朦朧清幽之美。
而霾,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到,凡是霾,都是昏暗的、遮天蔽日的,與美感毫無聯系。當然,現在的霾與古代的霾還是有區別的。現代辭書對霾這樣解釋:“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象”。其實就是PM2.5(細顆粒物)嚴重超標。這就不僅不美,而且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
環境與人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梳理“霾”字發展演變的歷史,比照國外的發展歷程,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看待“霾”的視角:霾的產生和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治理也同樣是一個歷史過程。
“霾”字自古有之,“霾”發達國家也曾遭遇過。空氣污染問題治理起來絕非易事。環境問題,是實現現代化要經歷的過程和付出的陣痛。而我們國家的現代化才剛剛開始,治理環境問題任重道遠。
一場霧霾,是治理現代化的一場考驗,同樣也是國人公共意識的教育。那種呼吸的疼與痛,不該也不能隨風飄散。
環境治理雖非一日之功,但刻不容緩。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其中。環境的治理有賴于每個人生活方式的轉變。而生活方式轉變了,才能帶來發展方式轉變,減少污染排放。
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其中有對發展的反思,更是對發展的提升。但是決定做出了,文件出臺了,并不代表問題就馬上解決了,這只是一個開頭。現在我們看到了霾,認識到了霾的嚴重性,并且開始著手解決,但是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政府、企業、個人、社會一起發力,綜合施治,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迎來清朗藍天。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