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干仔細看著《黨籍證明》,雖不識字,他仍摩挲著不舍得放下。 劉林 攝
泗洪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范德珩向93歲的抗戰老兵張道干贈送黨章、黨員證,并現場為其佩戴黨徽。 劉林 攝
93歲抗戰老兵執著“尋黨”70載 恢復黨籍“復讀”入黨誓詞
中新網南京12月25日電 (劉林)“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25日上午,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93歲抗戰老兵張道干舉起拳頭,面對黨旗,在宿遷市委組織部及當地多名老黨員的見證下,“復讀”入黨誓詞。老人眼眶發紅,舉起的拳頭因情緒波動而微微發顫。
當天上午,在泗洪縣杜墩村的黨支部會議室內,在該村村支書及數十名老黨員見證下,宿遷市、泗洪縣兩級組織部門為張道干老人恢復黨員身份舉行了簡短而莊重的儀式。“沒有遺憾了,黨員身份恢復了,黨沒有忘記我,就算是死我也能閉眼了。”張道干說。
在最艱苦的歲月里火線入黨
把時光調回到1942年,朱家崗反掃蕩戰斗前夕,那時的張道干還是一個剛剛19歲的小伙子。時任金鎖鎮區委書記、區大隊政委的馬振藻跟隨彭雪楓來到泗洪縣開辟根據地。
“馬政委對我說,共產黨是真心幫助窮人過上好日子的,新四軍是抗日的隊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張道干介紹,自己對共產黨的了解愈發深入,經常為大伙站崗放哨,表現積極。“在馬政委的介紹下,那一年我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連家人都不知道。”
在那個血色恐怖彌漫的年代,入黨也好,當干部也罷,都是要冒著很大的危險,甚至要以生命為代價,出于安全考慮,張道干的黨員身份并未公開。
入黨后的張道干,在馬振藻的帶領下,頻繁參加反掃蕩戰斗,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1944年夏天,出于抗日需要,黨組織派馬振藻及其夫人楊美田到最艱苦的屠園、洋河一帶開辟新根據地。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好好干,等鬼子投降了,我們再相聚。”張道干至今對馬政委的這番話記憶猶新,只是他沒有想到,各種陰差陽錯下,這一分別竟成了永別。
格外曲折的“尋黨”之路
日軍敗退后,還沒來得及享受抗戰勝利后的喜悅,中國人民就卷入了解放戰爭的浪潮中。1946年,張道干所在的金鎖鎮、洋河一帶被國民黨軍隊所占據。
“撤退時,地方黨組織遭到極大破壞,死了很多人,也有很多黨員被抓,為了更好的保存有生力量,防止有人變節招供,我們組長將藏在屋脊上的黨員名單銷毀掉了。”
此后,張道干所在部隊幾經改編,他也跟隨部隊輾轉多地,參加了淮海戰役期間的多次戰斗。由于黨員身份丟失,解放戰爭期間領導多次要求張道干“入黨”。“我已經是黨員,我只要求恢復黨員身份,一生不入二次黨。”倔強的張道干認為,自己已經入過黨,只要找到當時的入黨介紹人馬振藻就可恢復黨員身份。
張道干老人沒想到的是,他這一找,就是整整70年。由于部隊多次整編,交通不便,自己不識字,張道干的“尋黨”之路格外曲折。
1950年10月,張道干復員回鄉務農,但他從未放棄對自己黨員身份的尋找。張道干老人侄子張紹寶介紹,為尋找知情人,老人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找到了很多他認為“可以證明他黨員身份的人”,但最終的結果都指向了當時的入黨介紹人——馬振藻。
在他的口述的一篇文章里寫道:“為了要求恢復我抗日時期黨員身份,我已經等待了半個多世紀,早已是耄耋之年的我還能等多久呢?我苦苦地要求恢復黨籍,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為的是什么?不就是為了證明一個抗戰老兵的光榮嗎?”
黨籍恢復,老人含淚行軍禮
老人70來歲的時候,得了一場重病,數次徘徊在生死邊緣,他念念不忘的,仍舊是自己的黨員身份問題。
曙光出現的今年4月份,馬振藻的親屬看到了2014年刊登在《湖畔風雷》雜志上關于張道干尋找入黨介紹人的文章,兩家人終于聯系上了。7月份,在中央電視臺《等著你》欄目,張道干與馬振藻的愛人、也是他的戰友楊美田見了面。
宿遷市委和泗洪縣委了解這一情況后非常重視,市、縣兩級組織部門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查和認真審理,形成了翔實的報告。12月18日,宿遷市委常委會對他恢復黨籍的事宜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討論,所有常委一致同意恢復他的黨籍。
“我們得知后,非常的感動,但又不能感情用事。對于此事,組織部門一直是帶著感情去做,但更要帶著證據去做。”宿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衛東說,這兩個月來,組織部門做了大量調查取證工作,足以證明張道干同志的黨員身份是沒有問題的。
儀式現場,泗洪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范德珩向93歲的抗戰老兵張道干贈送黨章、黨員證,并現場為其佩戴黨徽,老人坐在椅子上,兩眼含淚行了個軍禮,為了這一天,老人整整等了70年。
由中共宿遷市委組織部頒發的《黨籍證明》上寫到:“張道干同志,男,1923年10月出生,泗洪縣界集鎮杜墩村人,于194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特此證明。”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