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12月25日電(記者毛海峰、賈遠琨)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國產客機發展遭遇重大挫折,運10飛機研制半途而廢,運7飛機退出了運輸航空市場。為重整客機產業,國家從2000年開始陸續啟動了ARJ21項目和C919大型客機項目。今年這兩個國家重點項目都取得突破性進展,國產客機經過15年的臥薪嘗膽已重新崛起。
承擔ARJ21和C919項目的制造方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商飛)董事長金壯龍告訴記者,ARJ21經過總裝下線、首飛、試飛等環節后,于今年11月29日交付給成都航空有限公司。C919今年11月2日總裝下線,預計2016年首飛,此后將進入試飛階段。
同時,隨著ARJ21和C919項目的推進,我國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運作的國產飛機研制體系現已成功建立起來。金壯龍告訴記者,中國商飛公司首次在國內民機研制領域堅持“主制造商-供應商”發展模式,基本建成了“以中國商飛公司為核心,聯合中航工業,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中國民機產業體系,逐步建立了滿足適航要求的國產材料、標準件體系。
目前,C919已經收到500多架訂單,ARJ21收到300多架訂單,這些訂單不僅來自國內航空公司,而且海外有多家航空公司對新國產飛機都表示出極大的興趣。泰國都市航空董事長嚴澤信告訴記者,都市航空已經訂購了10架ARJ21、10架C919,預計首架ARJ21將于2017年交付,主要投放東南亞市場。
國產客機的重新崛起,不僅僅是造出了飛機,更重要的是借助ARJ21和C919兩個項目,有力地推動了國內航空工業基礎的全面振興,使我國民機產業家底日漸厚實,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
在國產客機的研制過程中,包括發動機、材料、工藝等民機產業鏈上的關鍵環節都取得了長足進展。以材料為例,國產客機首次大規模應用了一批先進材料,這些材料絕大部分是進口的,為了提高國產化率,國內一大批科研院所對先進材料進行了攻關,成績顯著。中航工業西安飛機制造有限公司復合材料廠副廠長肖光明對記者說,國產復合材料近年來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技術水平都得到了較大發展,目前已能在客機次承力結構件上大量使用。
國產客機的推進,還重新匯集起一批寶貴的研制人才,這是15年來民機工業攢下的最大一筆財富。在上世紀末國產民機陷入低谷時,大批人才流失,承擔民機設計任務的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2000年進的40多名大學生,最后剩下的寥寥無幾。如今,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已歸屬中國商飛,重煥生機,一大批海外專家、國內老專家和剛畢業的大學生都匯集到中國商飛。金壯龍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員工數量已發展到9000多人,填補了多個民機研制重點領域的人才空白。
相比本世紀初,我國民用航空工業的創新能力現已大幅度提高,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在ARJ21和C919項目啟動前,我國民機研制的試飛能力不被西方認可,在試飛的6大專業中,只有結構專業美國人給予了信任,其他5個專業都存在懷疑。ARJ21試飛總師趙杰告訴記者:“通過國產客機研制,我們突破了民機試飛的所有關鍵技術。現在,美國人能比較輕松、熟練地進行民機試飛,我們也能‘氣喘吁吁’地進行,這種差距是同一技術層面上的差距,而且還在不斷縮小。”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