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老工人的情懷——十多年捐出了30萬元
記者面前的這位86歲老人衣著樸素,一件毛坎肩穿了多年,破了縫縫再穿;上街買雞蛋,專挑破了殼的雞蛋買……然而,誰家經(jīng)濟拮據(jù),她偷偷讓兒子把錢送到人家里;每當從報紙中得知哪兒受災、春蕾女童需要捐助等信息,她總是在第一時間跑到居委會捐錢。僅近十年來街道有記錄的捐款統(tǒng)計中,這位名叫李致蘭的老人捐款數(shù)額已經(jīng)超過了30萬元。
李致蘭曾是針織廠女工,全國紡織工業(yè)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退休之后,老人當起居委會主任,她所在的原邱縣路居委會曾連續(xù)12年獲市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稱號。
老人告訴記者,她小時候家里窮,8歲起她就開始繡花、賣花貼補家用,所以每當遇到一戶困難家庭,她便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境遇。
退休后,李致蘭當居委會主任,她把廢棄工棚改成便民商店,幫助孤寡殘疾的老人賣饅頭。每天晚上都幫著老人收攤,直到老人享受到了低保政策;她管轄的社區(qū)里有位腦血栓患者,癱瘓在床,唯一的兒子只是每天來送頓飯,當時已經(jīng)六十多歲的李致蘭把伺候病人拉屎拉尿的活攬到了自己身上。每天給她做飯、送飯,幫助她上廁所,給她刷刷尿桶……直到兩年后,老人去世。
即墨路街道居民馮鋼山告訴記者,由于自己患有重病,妻子失業(yè),家境艱難,女兒成為“春蕾女童”的幫扶對象。李致蘭老人每年都來資助孩子,如今十幾年過去了,女兒也成為華東師范大學大二學生,但老人對孩子的幫助仍然沒有間斷。
記者在老人家客廳桌上看到一本記錄本,上面記的是一些殘疾困難家庭的地址。冠縣路社區(qū)居委會主任張振煥指著其中幾戶對記者說,“你看除了街道里的人,還有幾戶住在東海路和太平角,老人幫助的范圍遠比我們的轄區(qū)要大。”(青島日報/青報網(wǎng)記者 王 萌)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