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無不對“火娃”司機袁偉感到好奇。
這兩天是成都今冬最冷一天,氣溫創新低6.8℃。成都1路公交車司機袁偉穿著Polo短袖、三分褲,在昭覺寺公交終點站走來走去。
周圍都是羽絨服、棉大衣,他一個花白寸頭、短袖短褲、黑色布鞋,在人群中甚是打眼。
一年四季都穿短袖,夏天耐熱、冬天耐寒。他說自己其實從小體弱多病,40歲那道坎跨過后,花了3年時間研究出一套食療“秘方”,之后的冬天他便一直穿短袖……
曾經體弱/
40歲后自學鉆研養生之道
20日下午4點過,太陽還沒完全出來天就又變陰了。
成都昭覺寺公交站,人們進進出出,大多抄起手、佝著背,有人用袖子裹起拳頭提行李。風一陣陣往大門灌,站內停滿了公交車。在靠里的位置,一個寸頭、短袖、三分褲的中年男子,甩手走在羽絨服、棉大衣里面,實在打眼。
“火娃”叫袁偉,成都北星公交公司406隊1路公交車司機,46歲,開了20多年公交車。“你看嘛,我頭發20多歲就開始白,耳朵也小。”他對華西都市報記者說自己先天不足。
40歲,對袁偉來說是道坎。“那時人越來越萎,每年花幾大千看病。”身體每況愈下,他覺得與其把錢用來看病,不如用來吃,增強體質。
首先,他把抽了幾十年的煙戒了。接著,他開始研究養生之道。每天除了上班的8個小時,其余時間袁偉都在看養生書籍。每種食物屬寒性還是屬熱性,什么體質的人適宜吃什么,他都說得頭頭是道。如今他身高165厘米,體重只有120多斤,身上難見肌肉。“真正的健康不一定是外表肌肉發達,而是五臟六腑健康。”
獨家“秘方”/
平常食物加高級中藥定制
袁偉相信,世界萬物都符合相生相克的原理。“鋼鐵遇硫酸會腐蝕,遇高溫會融化。人也一樣。”在他看來,只要懂得食物的陰陽、寒熱,就能調節體質。而他自己的體質,就是40歲之后的兩三年時間“熬”出來的。同時,他還熬出一套屬于自己的“秘方”。
“這東西我每天都吃,增加陽氣。至于是啥子,嘿嘿,不方便說。”袁偉狡猾地把眼神游移開,抿嘴搖頭。華西都市報記者禁不住好奇打探,他才隱約透露,就是平常的食物再加一些高級中藥,量身定制。為了制成這東西,他拿自己做實驗,最開始“熱量”只能維持半天,他就試著加重劑量,又用寒性食物再補充均衡一下,花了兩三年時間試驗,終于制成。并且,夏天和冬天配方不同,根據季節、氣溫靈活調節。
說到袁偉的“秘方”,車隊同事相視而笑。“他上班都是自己躲在車子里吃,不讓我們看到,那秘方,他才不得說哦!”同事們半開玩笑,袁偉站在一旁踱步,也不生氣。他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要把錢花在提高體質上。再也不想去醫院了,除非我器官衰竭。”
同是火娃
冬天洗冷水澡 以獨特站姿防寒
袁偉并非孤例。成都一位退休教師郭強也很“火”。
郭強年逾60歲,冬天只穿長袖襯衣,堅持洗冷水澡。他說穿著臃腫妨礙人活動,一旦熱起來,人會變懶惰。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自己站姿的不同,對寒冷的感覺也不同。
那是在韓國旅游,下雪。他穿長袖襯衣外出,以為只在室外活動半天,沒想到被朋友帶上山。吹著海風,相機被凍得按不動鍵。他感覺自己就要變成冰塊,他慢慢試著改變站姿,就真的感覺不冷了,“我叫它‘天人合一’健身法。”郭強笑稱。
“我的防寒寶典有三”,他說首先是心里別怕冷;二是堅持洗冷水澡;三是打太極拳。他認為,大自然的四季變化有其規律,人的功能也可自我調節順應自然。“我希望大家不要學我,叛逆自然不可行。”他稱,冷給他帶來清醒的頭腦和興奮,做事干凈利落。
中醫專家
“火體質”不神秘 不要刻意模仿
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韓林說,其實像袁偉這種狀況“并不神奇”,只要刻意通過鍛煉,在飲食起居等各方面適度調節,人人都可以辦到,“但是我個人建議不要刻意模仿。”
韓林介紹,中醫的“火體質”通常指陰虛火旺之人,指那些稍微運動便易發熱、出汗、易上火,但是這樣的人并不代表不怕冷。很多人通過鍛煉等方式,達到不怕冷的效果,比如冬泳的老人,皮膚毛孔比常人緊密,冷空氣不易入侵,習慣寒冷從而增強抗寒能力。
然而是不是人人都適合變成“火娃”呢?
韓林建議大家不要刻意去嘗試,他認為,冷刺激有利于保持清醒頭腦,血管和毛孔的收縮能抵抗外來細菌入侵。“順應自然規律,天冷加衣,可以讓身體保持一點寒意,但不能過度了。”
華西都市報記者何艾琳攝影吳小川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