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實習記者陳凱茵)“我有很多粉絲,但我是褚時健的粉絲。”
王石不只在一個場合表達過自己對褚時健的崇拜心情。在日前舉辦《褚時健傳》的新書發布會上,王石再度披露了自己對褚時健的“感情”。
事實上,這不是兩位大佬的第一次交集。早在2003年,王石剛下珠穆朗瑪峰便再登哀牢山,彼時的褚橙遠不及今日繁盛,“跌到最低點”的褚時健也被媒體和公眾逐漸遺忘。
11年過去,褚橙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王石和褚時健之間的淵源亦越來越深。四訪哀牢山“登門取經”,親自為《褚時健傳》作序,直言褚為其最敬佩的企業家……今年11月,王石更是率領一支企業家隊伍再赴褚橙莊園進行座談。
這不禁讓人困惑,為何耄耋之年的褚時健,會被全國最大房地產企業的領頭人如此推崇?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最初,王石只把褚時健當成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企業家前輩。畢竟當時玉溪煙廠一年的繳稅額和萬科一年的營業額中間還差了一個零,而且各自所處的領域幾乎沒有任何交匯之處。
然而,讓王石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單方面會面居然發生在褚時健人生的最低谷——那場傳說中的“世紀審判”。隔著電視屏幕,王石清晰記得,褚時健站在那里,頭型一絲不茍,非常整潔。“在那種情況下,他站在那里,挺得非常的直。”
之后十余年間,王石四度拜訪哀牢山,與褚時健結下不解之緣。
2003年,剛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王石,帶著褲腿上的泥點子驅車9小時看望了褚時健。
王石這樣描述這趟見面:“像拜神一樣。”
在這次會面之后,王石給了褚時健最廣為流傳的評價:“跌到最低點的反彈力”。這句話成為這之后十來年國內媒體報道褚時健的主調,也成為褚橙上市后成為“勵志橙”的品牌根基。
時隔十余年之后,在2014年的4月和11月以及今年的11月,王石密集登門拜訪褚時健。他們之間一來一往的評價逐漸在為大家描繪出“惺惺相惜的忘年之交”的范式。
王石覺得,他和褚時健雖然兩個人雖然隔得很遠,“但想的一樣,做的也一樣。”
“我每次都是帶著崇敬的心情來向褚廠長取經的。”
“雖然他境況不佳,但他作為企業家的胸懷呼之欲出。我當時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樣的挫折、到了他那個年紀,我會想什么?我知道,我一定不會像他那樣勇敢。”
褚時健認為,對于自己七八十歲了還敢創業,王石了解其中的艱苦。
褚時健這樣評價王石:
“事業做得不錯,是個有追求的人。”
“做事講信譽,講話是直話,和我有共同話題。”
“這個人在基本感情上、基本看法上,和我比較一致。”
受褚影響王石以后要去戈壁種地
褚時健被稱為王石的人生導師可能并不為過。
在與褚時健結交之前,作為地產界大佬的王石給自己描繪了一個自認為非常“與眾不同”的退休藍圖。
“我70歲我在哪?我75歲在哪?我曾經對我自己有一個規劃:75歲是在一個島上,有一棟房子,孤零零的。旁邊有一個直升飛機。”
王石可能沒有想到,他想象出的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退休規劃從2003年開始,演變得更加“與眾不同”。
當74歲的褚時健興致勃勃地跟王石談論60厘米高的橙苗6年后掛上果子會是什么樣時,王石開始反思自己的退休計劃。
當時的王石,大約從來沒有想過當一個人70歲退休時,他的后半生還能有這樣發展軌跡。
在那之后,他逐漸修改了自己關于人生余下時間的規劃。他確定是褚時健當時宏大又長遠的計劃啟發、感染了他。
“50歲、60歲就是彰顯個人;60歲到70歲就是游學到大學教書;70歲如果還活著,人生無長,70歲開始到戈壁上面辦農場。所以我計劃去以色列,除了學習西方的文化,很重要就是學習以色列的技術,培育育種技術。”
當王石公開宣布他計劃在退休之后到“戈壁上種莊稼”的計劃時,一片嘩然。有人評價這是一種浪漫的沖動,但王石并沒有開玩笑。王石解釋他的想法:“戈壁上種莊稼最根本是解決土地沙化的問題,這個課題對中國農業至關重要。”
王石今年63歲,目前正在一步步踐行著他的計劃。從2011年開始,游學哈佛、劍橋和牛津,目前還在擔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EMBA班特聘教授。
在幾年之后,退休后的王石會否成為在戈壁上耕作的“農夫”,每個人都在期待著。
尋根企業家精神“在勞改場也是獄頭”的自信
“企業家精神到底是什么?”
長期以來,企業家們熱衷于尋求他們作為企業家身份的精神內核,王石是這群求索者當中最想知道答案的。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這樣解讀王石的心態:“中華工商階層從晚清的盛宣懷、張謇等實業家到民國時期榮氏一家為代表的商人集團一直存在。但時間走到1949-1956年,這個階層出現了斷層,直到1978年民營經濟開始恢復,1984年之后中國企業家開始有群體的力量。王石這一代企業家似乎是斷代后的重新開始。因此,對身份的‘尋根’一直是王石的心頭之問。”
與褚時健的交往或許也屬于“尋根之旅”的重要一環。
褚時健作為一位資深企業家,王石為他經歷的88個歲月中總結出三點“企業家精神”:精耕細作、勤奮、尊嚴和獨立。
“褚廠長身上沒有很多深奧的東西,也就是就是中國傳統精耕細作的特點。他種煙是精耕細作,種橙子也是精耕細作。他身上有著中國最傳統的工匠精神。我們現在沒有了。我們一定是用洋設備、洋方法,甚至不惜投機取巧。”
“從褚時健少年時代如何做燒酒來看,別人10斤能做出3斤來,他能做出3斤半,為什么?每兩個小時起來加火,因為他勤奮。很多年來,他一直保持著勤奮。”
“褚廠長最值得我們敬佩的就是他保持了尊嚴,這恰好是我們中國人現在真正需要的東西。我們企業家、工商階層最需要的東西就是尊嚴。怎么獨立、怎么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正是因為他保持著尊嚴,即使受到挫折,犯錯之后也能恰當對待自己、對待社會。實際上,他出來之后,很多人都想幫他,但是他要證明自己,自己獨立去做。”
在《褚時健傳》的新書發布會上,王石如是總結道。
而除了褚時健的“企業家精神”外,王石還結合自己曾經入獄的經歷,感悟出屬于自己的“企業家精神”。
“我也曾經蹲過監獄。你知道我那時候的心情是什么?我就是在勞改場,也是獄頭。在那種環境中,你一定要有這種自信心。正是因為在社會大變革中,光有勇氣不夠,應該有更多的忍耐力和智慧。”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