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成義利用孩子們廢棄的玩具改裝成布袋玩偶,表演了一出圣誕老人給小朋友送禮物的木偶劇。盡管沒有觀眾,老人仍樂呵地像個孩子。 韓章云 攝
為了讓木偶劇表演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靳成義購買了很多戲服和道具,閑暇時會經常整理這些寶貝,像是和多年的老友敘舊。 韓章云 攝
中新網鄭州12月11日電(韓章云)11日,坐在由廢舊物品拼裝的身高1.7米的大木偶身后,今年86歲的靳成義老人手提簽子,揮動著木偶的手臂,配合著收音機里的豫劇,表演了一出秦香蓮訴怨的木偶戲。盡管沒有觀眾,老人仍表演得津津有味。從16歲開始走街串巷表演木偶戲,今年86歲的靳成義見證了木偶戲在民間表演由萬人空巷到現如今只能在小區里逗弄孩童的地步。靳成義說,今年他的心愿就是能上春晚,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木偶戲。
當日,記者來到靳成義老人位于鄭州市區的家中。在老人自己的房間里,除了一張床,其他所有的地方對堆滿了表演木偶戲的道具以及各式木偶,客廳里也立著老人自制的高1.7米的立體大木偶和各式戲服。
“最早的木偶誕生于北宋時期,那時候叫傀儡。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現在木偶大致分為提線木偶、布袋木偶、杖頭木偶這三大類。”祖上三代都專業表演木偶戲的靳成義對這門民間藝術發展的來龍去脈十分清楚。近幾年,老人利用自己當年在劇團做道具的手工優勢,又利用各種廢舊物品自創了身高1.7米的立體大木偶,擺在舞臺上就像真實的演員在表演。
為了最形象地表現出立體大木偶所扮演的角色,靳成義用自己的退休金買了大量的戲服,比如諸葛亮的八卦衣、包公的黑蟒袍等。此外,老人還利用孩子們的舊玩具改裝成木偶。加上幾根線就成了提線木偶,掏空后就成了布袋木偶,個頭大又有形的就被改裝成杖頭木偶。
回憶起往日跟隨劇團走街串巷、下鄉進村為老百姓表演木偶戲的場景,靳成義仍記憶猶新。“六十年代的時候,我隨劇團走遍河南各地巡演。一聽說哪個地方有表演木偶戲的,周邊老百姓老遠都跑過來看戲。那個時候沒有精美的舞臺和專業音響設備,但是大家看得都可開心,經常需要增加演出場次。”
近些年,人們的娛樂方式更多了,木偶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且能夠表演木偶戲的人越來越少。對于木偶戲的現狀,靳成義也十分憂心。
“除了專業的木偶戲劇團,老百姓現在很少能見到木偶戲了。我年紀大了,這兩年也沒出去演出,最多在小區里給大家表演表演,逗逗小孩子們。”靳成義老人對記者說,今年他有一個愿望,希望能上電視臺的春晚給大家表演木偶戲。“哪個電視臺的春晚都行,只要能讓更多的人看到木偶戲就成。我相信會有人喜歡這門藝術的,到時候我免費教他。”(完)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