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余額寶誕生,高于銀行存款利率兩三倍年化收益及其高流動性,一時虜獲了千萬用戶。今年,隨著阿里騰訊分別牽頭的互聯網銀行開業,以及前段時間百度聯合中信欲成立直銷銀行,還有P2P網貸公司雨后春筍般生長......互聯網公司主導的銀行業革命勢頭愈演愈烈,甚至有人稱,BAT已給傳統銀行發出第一張死亡通牒。
互聯網金融的威脅已不是遙遠的可能
BAT對傳統銀行的威脅已嚴峻到什么地步呢?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新的電子支付方式正在以指數比率增長,取代過去由傳統的賬單和支票扮演的角色。
在中國,支票的使用同比減少29%,令人吃驚。今年中國內地開據了9600萬張支票,總值約為5萬億元。但5萬億元,僅相當于中國非現金支付交易總額的“一滴水”,在9月底前的3個月中國非現金支付交易額達到86萬億元。
對于仍依賴賬單支付的消費者而言,越來越多的人正在使用電子賬單的形式。電子賬單的使用數量同比增長58%,交易量達到3600萬宗,總額達到1.4萬億元。但中國支付市場的主要增長來自于電子支付,電子支付已超過銀行及其傳統的支付工具——賬單和現金。
可怕的還不傳統支付交易額的減少,而是人們支付習慣的改變。無可否認,數碼支付正日益成為中國人選擇的方式。
反擊的狼煙:多家銀行宣布網銀、手機轉賬免費
好在,傳統銀行對自身現狀也有清醒的認識。本月初,中信銀行和浙商銀行正式加入網銀和手機銀行轉賬免費的陣營,至此,半年時間內已有至少六家商業或地方銀行開啟了手機銀行、網上銀行轉賬的全免費時代。分析人士認為,此舉不僅會推動其他銀行跟進,也是為了應對來自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沖擊。
值得一提的是,12月5日,浙商銀行也決定針對個人客戶結算電子渠道全免費,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轉賬機、ATM等所有電子渠道,都將享受跨行轉賬免費的政策。
與其他銀行不同,浙商銀行提出“電子渠道”的說法還包括了ATM機等線下渠道,讓消費者看到了境內線下轉賬也免費的希望。
目前來講,實現網銀、手機銀行轉賬免費的銀行多為商業或者地方性銀行,四大國有銀行還未做出相關表態。但業內人士認為,商業銀行紛紛推出免費措施,肯定會吸引更多新的客戶,也勢必會對其他銀行造成壓力,尤其是中小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可能會很快跟進。隨著競爭的不斷加深,銀行給予用戶的優惠會越來越多,取消網絡轉賬手續費是大勢所趨。
與此同時,部分第三方支付平臺則開始向用戶收取轉賬交易費用。
今年10月,微信支付轉賬手續費規則作出修改,每人每月轉賬、面對面收款有2萬元的免手續費額度,超出部分按照0.1%的標準收取支付方的手續費;而支付寶在PC端的轉賬早已不再免費,同樣是收取0.1%服務費,手機端轉賬目前仍然免費。
由此來看,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在轉賬業務上的角力才剛剛開始,到底是“水火不容”還是“攜手合作”的結局都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