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深圳12月6日電(記者劉開雄、趙曉輝)在剛剛落幕的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大批現貨企業主動參會,注冊參會人數超過1300人,迫使主辦方中國期貨業協會不得不提前關閉注冊系統。
作為專業的風險管理市場,期貨市場一直被認為是小眾市場。然而,面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際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現實,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主動參與期貨市場以應對價格風險。與此同時,主動創新對接企業避險需求,期貨市場自身也面對一些瓶頸急需突破,克服這些困難任重道遠。
“我們現在面臨的市場價格、匯率、利率的變化,風險客觀存在,實體經濟經營風險將會進一步凸顯出來。”中國國務院發展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期貨機制發現價格、套期保值,以及風險管理的功能,將突出表現出來。
從數據上也能明顯感受到這種趨勢。根據中國期貨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期貨市場共成交32.4億手,同比增長49.3%;成交金額為538.7萬億元,同比增長1.3倍。
近年來,期貨市場加快創新,不斷探索新方式為企業提供避險服務。如大連商品交易所推出“期貨+保險”模式,通過聯合其他金融市場機構,為農民提供價格保險,探索農產品市場化定價;鄭州商品交易所則設立“點基地”,將企業成功套保案例總結分析,并向其他企業推廣。
“期貨公司通過現貨子公司,開發場外期權,把企業個性化、多層次的產品和需求集中起來,由期貨公司進場對沖風險。”南華期貨總經理羅旭峰表示,由專業機構干專業的事情,期貨公司為企業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的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急需的現金流等資源。此外,還有如倉單串換、倉單轉換、廠庫交割、集團交割等等一系列以便利實體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創新試點正在陸續展開,其核心就是更好地突出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然而,正如永安期貨總經理施建軍所言,我國規模以上的企業達到40萬家以上,而期貨?%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