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展出的經(jīng)天一閣修復的一本古籍
紙張修復技藝極度考驗心性 資料圖片
阿拉伯國家的文物修復專家參觀紙張保護成果展
紙張是記錄社會文明的重要載體,千百年來傳承至今的那些古籍,是文化瑰寶,也是現(xiàn)代人“探望”過去的一個窗口。但時光荏苒,它們飽受歲月的摧殘。天若有情天亦老,咋為古籍續(xù)一秒?
昨天,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紙張保護:東亞紙張保護方法與紙張制造傳統(tǒng)”項目成果發(fā)布會在寧波天一閣舉行,包括中、日、韓等五國在內(nèi)的東亞一流“古籍書畫續(xù)命師”相聚,交流分享各自的紙張修復經(jīng)驗。通訊員 李潔瑩
記者 朱琦琳
攝影 記者 賈東流
紙張修復師要耐得住寂寞
據(jù)2014年的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公共藏書單位的古籍修復師不足700人。這是一個什么概念?拿個數(shù)據(jù)作對比,截至2013年底,中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shù)量達到1864只。也就是,古籍修復師是比大熊貓還要珍稀的一個群體,堪稱“國寶”。
來自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研究員杜偉生,就是這樣一群“國寶”中的佼佼者,也是古籍修復方面的絕頂高手。他經(jīng)手修復的古籍,名頭都很響,有南北朝到唐末的敦煌遺書100余件,也有宋朝的《文苑英華》、明朝的《永樂大典》。
杜偉生昨天接受記者采訪,笑言“(這個活兒)一般人干不了”。他說,古籍修復師對于心性的要求是極高的,要求心細如發(fā)、心靜如水,耐得住寂寞。要修復的紙張,很多都破亂零碎、脆弱不堪,“我們在工作的時候,真的是連大氣都不敢喘。”
也因此,很多人都把古籍修復師稱為塵世中的修行者。但即使如此修行,也會有讓杜偉生抓狂的時候,“有次我修一個元代的天文圖,當時整個圖已經(jīng)酥了,碎成300多片。我花了一個星期把它拼好。結(jié)果邊上來個人,把一本書往我桌上一拍,剛拼好的圖全散了……”
可以說,古籍修復這一行當是相當需要匠人情懷的。雖然看起來數(shù)量比大熊貓還少,但杜偉生說,中國的古籍修復行業(yè)目前其實容不下太多人,“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前后培訓有一千多人次,很多人都改行了。”
杜偉生表示,目前社會上沒有這么多古籍修復的對接崗位,“而且古籍修復牽涉的學科很多,光祛霉一個步驟,可能就涉及到物理、化學、史學、美學等知識。”在他看來,這對很多人都是一個考驗。據(jù)說在日本,這樣的古籍修復師,需要八年才能出師。
天一閣修復古籍、文書有心得
作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xiàn)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天一閣收藏著30余萬卷的珍貴古籍,其中尤以明代登科錄和地方志最為珍貴。
這次,《紙質(zhì)文物保護與修復操作指南》作為“東亞紙張保護方法與紙張制造傳統(tǒng)”項目的成果,在天一閣進行發(fā)布,也正是看到它在紙張修復方面的突出成績。據(jù)了解,這部由五國專家合力編寫的指南,天一閣主持編寫了其中《古籍與文書修復導則》部分。
據(jù)天一閣藏品修復部主任王金玉介紹,《導則》以天一閣館藏古籍《臺東澗溪鮑氏宗譜》與文書《清光緒三年張嘉祿翰林院庶吉士敕封》的修復工作為例,詳細介紹了古籍與文書的修復流程,是十足的“寧波經(jīng)驗”。
王金玉說,《臺東澗溪鮑氏宗譜》這本古籍本身其實沒有太多引人關注的地方,但它被捐贈到天一閣博物館的時候,就像一個百病纏身的“病人”,千瘡百孔。“我們?nèi)ツ晔路蓍_始修復這本宗譜,因為它實在進不了庫房。”
當時,這本宗譜從封面和封底兩側(cè),由外及內(nèi)脆化、蛀化,還有霉化、水漬、皺褶等問題。打個比方,有點像一個蘿卜,頭、根都爛了,只剩中間部分,還發(fā)霉了。王金玉說,這樣修復的難度就大了,“在這本宗譜的修復過程中,需要不同修復技法同時運用。”
面對如此棘手的難題,天一閣藏品修復部一共有四位修復師“操刀”,歷時整整兩個半月,終于完成了這臺巨大的“手術”,“平均每個人每天只能修復2到3張。”最終,這位奄奄一息的“病人”被搶救了回來。
值得一提的是,歷時七年編寫出臺的《紙質(zhì)文物保護與修復操作指南》,目前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紙張修復之路,未來仍任重道遠。
同步播報
屠呦呦父母親兩份家譜
都已收藏在天一閣
因發(fā)現(xiàn)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寧波科學家屠呦呦,目前已經(jīng)前往瑞典領獎。而記者昨天在采訪時得知,屠呦呦父親、母親的家譜都已收藏在天一閣。
據(jù)天一閣博物館典藏研究部主任饒國慶介紹,屠呦呦父親這本家譜是天一閣在文革時期從造紙廠那邊征集、搶救過來的。它雖是從南宋開始記載,但實際上是從1502年開始修的,修了23代,一直到屠呦呦父親這一代。
“屠家在寧波一共有五支,屠呦呦家是屬于第三支。當時,他們是從江蘇的無錫,遷到了鄞縣的桃花渡。”饒國慶說,“最后一次修家譜的時候,屠呦呦的父親才十六歲,也沒有出現(xiàn)屠呦呦的名字。”
而在屠呦呦母親姚氏的家譜上,顯示這族人在元末明初從徽州(現(xiàn)在的安徽)遷來。“當時他們過來做生意,感覺寧波這邊風俗很好,后來就留了下來。”饒國慶說,屠呦呦的外公姚詠白(又名姚傳駒)很厲害,民國時期曾經(jīng)當過中國銀行東三省分行的行長。
饒國慶說,這兩本家譜送來的時候,品相都挺好,沒怎么修過。天一閣方面此前已經(jīng)寫信與屠呦呦進行過初步的溝通,目前關于這兩本家譜如何處理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