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的票房數據,12月3日21時2015年票房已達400.5億,成為首個票房超過400億的年份。從2014年的296.39億元到目前的400億元,不到一年間全國票房增長過百億。而在2015年票房排行前十名的影片中,國產片有6部,進口片有4部,其中以《捉妖記》為代表的國產電影更是刷新了數項歷史紀錄。新京報采訪業內人士表示,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影片質量與類型的提升,以及銀幕數與影院數的增長都為中國電影發展貢獻出不可取代的能量。
【分析原因】
政策+資本+新力量
國家各種政策是根本和保障。自2010年開始在縣級以上建設多廳影院,有效地覆蓋到了三、四線城市,所謂“小鎮青年”成為中國電影的新增長點。第二,各路資本的進入也推高了電影產業的加速度發展。第三,在跟好萊塢產業的博弈當中我們學習了很多好萊塢經驗,成長起了一大批跨界的力量,這就是中國電影新力量。口述:饒曙光(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
【存在問題】
年度人均觀影數只有1次
400億元其實只是一個新的起點,因為(年度)人均觀影只有1次,而韓國是4.1次。如何實現十三五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的發展理念,增強中國電影發展的內生性動力,從數量型增長轉變為質量型增長,對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人來說將會是更大的挑戰和考驗。口述:饒曙光(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
平均上座率只有14.95%
平均上座率不高(注:只有14.95%)是正常現象,因為影院賣的還是黃金場的上座率,社區型影院周六、日下午,商業型影院大多是下班之后才有較多客流量,非黃金場也并沒有很好的辦法來解決,全國的電影早場空場率都很高。這跟觀影人群有很大關系,因為觀影已經成為日常休閑消遣模式,大都是成群結隊去看電影,自然會選擇黃金時段。口述:馮賀楠(北京紅鯉魚數字電影院線運營經理)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田穎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