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12月3日電(記者張志龍)2015年全年糧食生產有望實現“十三連增”;蔬菜、水果、肉蛋奶總產均居全國第一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產品加工出口能力均位居全國前列……
走在前列的山東農業,緊緊圍繞地該怎么種,如何應對資源環境約束,怎樣才能吃得更加安全等實際問題,努力踐行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打開一幅中國地圖,如果用黃色標記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那涂滿金黃顏色的必定是由山東省農科院科技人員研發的“濟麥22”。
“這個品種真不孬,畝產起碼上600公斤。”在濟陽縣垛石鎮農民姜慶國眼中,這個讓他連連豎起大拇指的品種已成為“高產穩產、抗倒伏、抗干熱風”的代名詞。
“它創造了單產最高、年推廣面積最大、適應范圍最廣三項‘全國之最’,已經連續6年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截至2015年夏收已累計推廣超過2億畝,增產糧食100多億公斤。”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周林說。
山東農業科技工作者并未滿足。今年5月,山東成立首家小麥育種研究院士工作站。年逾古稀的小麥育種專家趙振東院士為帶頭人的小麥研究中心和跨專業的院士團隊,已經在為新階段畝產小麥820公斤的育種目標努力。
不論是育種還是研發,緊扣生產環節中的各類問題。山東省農業廳科技處處長姜衛良表示,對接農業生產的一線難題,專家不用再跑項目,以農產品為單元組建的山東農業創新團隊極大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果園郁閉”(樹行窄、樹體大,造成通風透光性差)問題困擾水果產業多年,易造成果品產量下降。水果創新團隊首席專家陳學森表示,創新團隊“駐扎”一線,對此研發建立了寬行高干集約栽培、果園生草培肥示范基地2萬余畝,已在山東省輻射帶動近20萬畝。
“半斤魚的蛋白質約等于一斤面粉,總體上看水產品蛋白質是糧食蛋白質的2倍。”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龐通看來,藍色的海洋是人類獲取高端食物和優質蛋白的“海上糧倉”。
3345公里的海岸線占到全國海岸線長度的1/6,這讓山東躋身我國海洋漁業大省。到2020年,山東省計劃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000萬噸,蛋白質當量相當于糧食200億公斤。
對于世代靠海吃海的萊州市土山鎮漁民程足波來說,幾年前加入的澤潭漁業專業合作社讓他告別了以往當出海漁民的身份。“現在跟藍色海洋科技公司合作,身份從單一養殖戶變成‘老板’‘股東’‘職工’,收入翻番。”
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闞仁濤說,“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戶”的澤潭模式實現了大漁帶小漁,整合了生產和科研資源,使“海洋牧場”成為可能。
人多地少、淡水資源短缺等因素,長期困擾山東糧食生產。開發新資源的同時,釋放土地增產潛力,變鹽堿地、中低產田為新“糧倉”,一直是山東農業、科技等部門研究的課題。
無棣縣農民張汝說,盛夏的時候,登上縣里“渤海糧倉”實驗區的觀景臺,滿眼都是沉甸甸的麥穗。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古五谷不生的鹽堿地,竟能生出畝產六七百斤的小麥。
“這片堿洼地播種了科技工作者研發的‘小偃81’等小麥品種,并配套使用了ETS生物微肥改良鹽堿地技術后,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良田。”實驗區一家公司負責人說。
“海上糧倉”“渤海糧倉”等平臺建設讓科技推廣最終落地,而高產創建等平臺的搭建,讓“高大上”的技術生根。在汶上縣高產創建示范區內,數架無人植保飛機在500多畝地里噴灑一遍藥只用了一個上午。“效果好,速度快,以前想都不敢想。”谷橋村農民陳善廣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山東省農科院生物專家鄭禮看來,如果用一種顏色代表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綠色當仁不讓,而他的團隊研究的“以蟲治蟲”代表著未來趨勢。
以往要打三次藥消滅害蟲,如今在玉米生長時掛個帶有赤眼蜂的小紙片就能防蟲,效果好又增產。今年玉米防蟲這項新技術,讓武城縣農民李慶雙輕松多了。“只要能滅蟲,成本合適,俺也不愿打藥。藥再少,也不如不打吃得安心。”李慶雙說。
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上,山東早已走在了前面,而科技在其中功不可沒。這個省從去年就開始推行耕地質量提升試點,實施土壤改良修復、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等技術。
隨著土地流轉加快,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從阡陌間崛起。科技對接好“新農人”意義深遠。每到生產的關鍵環節,東明縣麥豐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國興總能見到小麥專家王法宏等人,他們所在的博士科研工作站在生產中進行試驗示范和技術服務。“很接地氣,也沒有架子。”
農技推廣體系的薄弱點和關鍵點在基層、在村鎮。山東實施的萬名科技人員下鄉、家庭農場科技聯盟、創新團隊建設、博士科研工作站等探索實踐也逐步讓科研成果告別“抽屜里睡大覺”。“打通了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山東農科院科研處處長張正這樣評價。
剛剛過去的11月,山東省率先發布《山東省農業科技展翅行動實施方案》,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科技型現代農業企業培育等十大行動,以科技展翅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山東農業現代化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提供強力的科技支撐。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