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女孩小鄭“雙十一”時買一件大衣,可等了10天仍沒有收到貨,于是退貨后選擇了維權。沒曾想,從11月25日,她就不斷遭受了電話和短信騷擾,攔截軟件也無能為力,這到底是何人所為?
12月1日,小鄭的手機中滿屏都是陌生號碼的未接電話及各種網站的驗證碼信息,時不時“鈴聲大作”,有時候響幾聲便斷掉了,這讓她心煩意亂,她懷疑是向網店賣家維權后對方進行報復。
事情還得從“雙十一”說起,當時她在蘑菇街的網站上花了108元買了一件大衣,賣家承諾7天內發貨,沒曾想過十來天仍查到具體物流信息。小鄭懷疑對方沒有發貨,便選擇了退款,成功后便向網站申請維權。隨即有來自外地的號碼給她打來電話,但小鄭在上班期間未能接聽。過了一個多小時后,她的手機就“炸開了鍋”,有“170”開頭的電話號碼不斷打進來,小鄭將這種號碼進行攔截,但接著有很多標有“主叫號碼未顯示”的來電繼續“轟炸”,除去攔截的部分,每天最多能收到100多條短信。小鄭懷疑是賣家搗鬼。昨日,記者多次撥打賣家的號碼均沒人接聽,而在網站上與賣家的銷售人員在線咨詢該事,對方卻一直沒有回復。
對此,蘑菇街網站客服表示,他們有專門的內部機制對商家有考核,如果是通過電話和短信的方式去聯系的話,蘑菇街內部平臺是核實不到記錄的,所以他們很難介入。(記者 孫金山)
評論:報復維權者是網購市場的災難
[新聞背景]合肥女孩小鄭“雙十一”時網購買了很多東西,其中一件大衣等了10天仍沒有收到貨,于是選擇退貨、維權,此后,她的電話就不斷遭到騷擾,除了不斷接到電話,每天最多收到100多條短信,疑似是網店賣家報復
近年來,因為網購退貨或給網店差評而遭到報復的例子屢見不鮮,報復維權買家的賣家被戲稱為“復仇者聯盟”,其“復仇”方式也五花八門,電話騷擾維權消費者只能算“小兒科”,更惡劣者甚至給維權買家寄“裹尸布”,寄“重口味”的大便包裹。
可以說,自從網購興起,這種買家與賣家的矛盾沖突就一直存在,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其中凸顯的正是網購維權的尷尬。
不難想象,買家維權要么是買到的東西“貨不對板”,要么是賣家服務不能令人滿意,作為消費者,不計較浪費的時間精力,退貨是最起碼的要求,給你個差口碑也是情理之中。而且,對于網購的“后悔權”,去年實施的新《消法》已經明確予以保障,明確網購七天內可以無理由退貨。
那么對于有法可依的網購維權,賣家為何敢公然“復仇”?一方面是網購中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等,賣家對消費者信息了如指掌,讓這種報復有了實施的可行性。更關鍵的是在網絡消費糾紛中,維權、取證不但要有時間精力,還要有技術,這些,對于單槍匹馬的消費個體來說,不是輕易能承受得起的。
不能忽視的是,網購維權難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其影響絕不止于個案。對于網店賣家來說,“報復”頂多能痛快一時,要知道,市場經濟中,消費者擁有用腳投票的權利,一次維權不愉快,一生都可能不會再買你的東西。而對于整個網購發展來說,成熟的維權機制是健康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如果網上充斥假貨,如果網購吃了虧沒地方說,那劣幣效應將無限放大,對整個市場來說將是災難。
當今,網絡經濟風生水起,細化的法律及帶電的監管恰恰是其健康成長最好的營養劑。解決網購維權難題,需要監管前移,篩查過濾不良商家,也要加大事后處罰力度,營造干凈的網絡購物環境。(評論員 吳水桂)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