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港股大賽火熱招募:30萬獎金等你來
新浪財經Level2:A股極速看盤
新浪財經客戶端:最賺錢的投資者都在用
監控漲停股:準確率達86%測一測
中信證券數據錯報發生的原因,有可能與報送人員將存量數據與增量數據累加,一并核算為增量數據報送有關。
11月24日,中國證券業協會(下稱中證協)發布的一則《場外證券業務開展情況報告》引發了市場關注。
“10月,我們發現中信證券自2015年4月至9月報送的場外衍生品月報數據出現重大誤差,造成其間該司各月互換業務新增規模及終止規模同時虛增(累計虛增額達10,633.63億元),但未對每月存量規模造成影響。”中證協指出,“該誤差影響范圍包括2015年4月至9月各期《證券公司場外業務數據統計報表》中互換業務月度新增、終止及年度累計規模,相關數據已在本期報告中予以修正。協會正在進一步調查核實,發現違規情況將視情節相應采取自律管理措施。”
11月25日,中信證券有關人士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時表示,該數據確實屬于“技術上的誤報”。“確實是報數據的時候報錯了。”中信證券有關人士回應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中信證券數據錯報發生的原因,有可能與報送人員將存量數據與增量數據累加,一并核算為增量數據報送有關。
“報送數據的時候,可能是把存量和各月增量數據一并相加了,所以造成了增量數據過多的情況。”一位接近中信證券的知情人士表示,“這也是這次誤報不涉及存量數據的原因。”
中證協的統計誤差范圍也佐證了這一事實——其發生錯誤的僅為增量數據,而并非存量數據。
“兩項場外數據并不是累加計算,而是單獨統計的。”前述知情人士稱。“這恰恰是導致這個數據容易誤報,因為兩項數據不存在邏輯關聯。”
然而蹊蹺的是,從中證協披露的數據來看,中信證券在4-9月的六個月期間,累計虛增達10633.63億元,即平均每月虛增達到1772.27億元,而該數據已超過中證協每月披露全市場的存量規模,以9月底為例,券商場外收益互換月初存量本金僅為1238.38億元。
在分析人士看來,這或與中信證券收益互換業務比重在業內較大不無關聯。
“收益互換只有幾家大券商通過了中證協的認證,開展了試點,之前中信在這個業務上推廣的也比較多,所以可能占比比較大。”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研究員認為。
中證協雖并未對具體各家券商的收益互換規模進行披露,但從其披露的收益互換的業務集中度來看,確實存在集中度較高的現象。
“本月收益互換業務新增規模排名前三的證券公司新增初始名義本金共171.34億元,約占本月收益互換業務新增總量的77%”中證協報告顯示。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市場間有人士猜測認為,中信證券虛報收益互換的原因,可能為了“掩蓋資金的真實去處”。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可能性相對較小。
"如果掩蓋資金去向,是需要在信息披露上做文章的,并不需要在中證協的專項統計上虛報,因為這只是個專項數據。"一家中型券商場外市場部人士稱。
值得注意的是,亦有市場人士質疑中信證券的數據誤報緣何恰巧出現在A股劇烈震蕩的4-9月間?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這一時間的誤報或與中證協對券商場外數據統報要求的變化有關。
事實上,中證協對場外數據要求統報的起始時間并非今年1月份,而是3月份,其中1-3月份數據的公示時間恰好為今年3月中旬。
而自4月份起,中證協才開始要求各家券商逐月報送場外證券業務數據,其中包括收益互換等衍生業務數據。9月份之后,中證協再一次變更了場外數據報送格式——由此前的“證券公司場外業務統計數據報表”變更為“場外證券業務開展情況報告”,而中信證券的誤報期,剛好發生在中證協要求逐月報告的4-9個月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