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賽結束之后,潘逸凡(左)和常玉熠(下左一)帶領團隊高舉“最佳團隊合作”獎杯為彼此喝彩,這支臨時組建的隊伍通過比賽結下深深的友誼。

常玉熠在修理機器人時,一名澳大利亞團隊的選手主動過來提供幫助,兩個人用英語溝通機器人遇到的問題。整個比賽期間,各支隊伍友好相處,認識了很多的朋友。

常玉熠(左三)和隊友們一起對機器人進行調試。他們的機器人身上插著京劇里武將背后的戰旗,還佩戴了很多京劇角色帽子上的絨球,他們將自己的機器人看成是一個威武的中國將軍,疆場之上縱橫捭闔。

比賽開始之前,常玉熠(右二)、潘逸凡(右一)和周慧軒(右三)在討論比賽戰術,雖然來自不同的團隊,但三個人很快就熟識起來。

由于資格賽時的比賽成績不好,他們在淘汰賽時沒有資格挑選隊友組成聯盟,隊長常玉熠(中)一個人站在場地中央,等待被別的團隊挑選,表情有些落寞。

比賽中,潘逸凡和周慧軒在操作臺指揮機器人來到“填彈”窗口,補充飛盤。機器人一次只能填充三枚飛盤,可以多次填充,多次發射。


11月22日早上,世界機器人大會“2015世界青少年機器人邀請賽”就要開賽了,參賽選手常玉熠卻眉頭緊皺,他是本屆邀請賽北方交通大學附中參賽隊的隊長,這名高三男生,有著三年的各類機器人大賽參賽經驗,最好成績拿到亞洲第二名,可是現在卻面臨著無法參賽的困境。
常玉熠的隊伍參加的是大賽“FRC機器人設計挑戰賽”高職組的比賽,比賽任務是“極限拋射”,各參賽隊要自主設計制作一臺“拋射機器人”執行飛盤拋射任務。北方交通大學附中的機器人在開賽前關鍵零部件失靈,無法正常運行,這就出現了常玉熠愁眉不展的一幕。
而此時,另一支隊伍也正發愁——西覓亞聯隊有兩臺機器人,主辦方要求只能用一臺進行比賽。正在焦頭爛額的常玉熠看到這種情況,試著詢問西覓亞聯隊的領隊,是否愿意“出借”一臺機器人,派幾名隊員與北方交大附中組成聯隊一起參加比賽。而西覓亞聯隊的主力選手潘逸凡正為自己心愛的機器人因為參賽數量的限制不能登場而苦惱,聽到常玉熠的建議喜出望外。主辦方最終同意了他們的請求,于是這兩位風格迥異的同齡人因為機器人走到了一起,帶領一支6人組成的“北方交大附中-西覓亞”聯隊面對另外17支來自5個不同國家隊伍的挑戰。
比賽的場地有半個籃球場大小,分為紅藍兩方,各布置有一座兩米多高的鐵塔和三個不同的飛盤拋射目標,按照高度和目標大小不同,機器人射中每個目標的得分不同。
他們隊的機器人是由潘逸凡參與設計制作的,主要由底盤(負責行走和保持穩定)、控制中心、兩條滑軌和氣缸、飛輪、電池等零部件構成,其中兩條滑軌一條是用于填入飛盤,類似“填彈口”;另一條用于發射飛盤,類似“槍管”。“填彈口”同時也是“彈夾”,可以裝三個飛盤,由隊員控制按順序進入下部的“槍管”,氣缸壓縮氣體產生動力推動飛盤進入發射位置,用軌道兩邊安置的飛輪牢牢夾住;操作隊員通過控制器發出拋射指令后,電力推動飛輪在一瞬間快速旋轉,將飛盤拋出“槍管”,飛向目標。
潘逸凡對機器人更加熟悉,常玉熠對場地更為熟悉、比賽經驗豐富。然而比賽中卻意外重重,22日下午的資格賽時,他們發現機器人無法正常拋射飛盤,通力協作終于修好了出問題的滑軌,最終只打出了第12名的成績,并不令人滿意。
23日上午的對抗淘汰賽,按照資格賽成績,他們與來自深圳和上海的兩支中學生隊伍組成“藍色”聯盟,對抗澳大利亞的團隊領銜的“紅色”聯盟。每個聯盟三臺機器人分工協作,攻擊對方陣地,并且對自己的陣地進行防守。最終他們敗下陣來,未能進入最終的決賽。
隊伍被淘汰出局,兩個人的遺憾之情溢于言表,但都輸得心服口服,他們的機器人在面對國外的機器人時,很明顯結構沒有創新、功能不夠強大,行走速度和發射準度也有很大的差距。但由于他們良好的團隊配合,獲得了主辦方頒發的“最佳團隊合作”獎杯。
明年,常玉熠就將遠赴美國讀大學,他選擇的是自動化工程專業。而潘逸凡未來的目標是去日本讀本科,因為日本的機器人科技最為發達。他們,都將自己的未來人生方向牢牢地與機器人綁在了一起,在這個充滿著創意、激情和機遇的科技領域中,找尋著自己的一席之地。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