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11月22日)開始,一篇南航乘客講述在機上突發腸梗阻但未得及時救治險些喪命的文章引起強烈關注。乘客張先生回憶,飛機降落時他已疼痛到渾身汗水濕透,急救車正在等候,但大約50分鐘后飛機艙門才打開,隨即地面急救人員和機組人員又為誰將他抬下飛機發生爭執,最終幾經輾轉才被成功救治。
張先生對弧度表示,公開自己的經歷不為投訴和索賠,只希望類似漏洞能得以改進,不再讓別人遇到。南航方面就此事回應稱,當天艙門開啟延誤是由于飛機剎車系統出現故障需等待拖車拖行,南航也將完善與救護人員之間的協調流程。有業內人士指出,機場地面保障部門可能在存銜接工作低效問題,截至發稿,首都機場方面暫時未作回應。
病人忍住劇痛 自己爬下飛機 爬上救護車
昨天(11月22日)中午,微博網友“一個有點理想的記者”發文《南航CZ6101——生死間,一個記者有話想對你們說》,講述自己險些喪命的經歷。文中說, 11月9日上午,作者從沈陽乘坐南航CZ6101航班前往北京,起飛不久他便開始腹痛并向空姐求助,在降落前約半小時,已經“疼得坐立不安,渾身虛汗”,于是機組人員為他聯系了地面急救人員。
張先生告訴弧度,意想不到是飛機落地滑行后卻遲遲不開啟艙門,“救護車就在十米之外,可是下不去,我已經疼得不行了”,機組人員告訴他,不能開啟艙門的原因是“塔臺沒給信息”。近50分鐘的等待后,艙門打開,兩名急救醫生登機查看張先生的病情,但他發現急救人員沒有帶擔架登機,其他旅客也都已離開機艙,“結果機組和急救的人開始為怎么把我弄下去吵架。”
據他描述,南航空乘人員和和首都機場地面急救人員都認為對方應將他送下飛機并對可能的“閃失”負責,張先生無奈,只好強忍疼痛自行下旋梯上救護車。緊接著,他被先后送往首都機場醫院、999急救中心、北大人民醫院和積水潭醫院,最終被診斷為腹內疝。
“這個病很多情況會因為易誤診和耽誤時間喪命,降落前,空姐幫倒熱水、問機上有沒醫生這些處置我覺得合情合理”,張先生說,“我現在不想抱怨什么,或者投訴、索賠。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只是希望新聞能從制度上提出改善意見,讓下一個人不會遭遇我的狀況”。弧度了解到,張先生為遼寧某媒體記者,目前仍處于術后恢復階段,截至今天上午10時25分,他暫時還未接到南航工作人員詢問事發過程和病情的電話。
南航:飛機剎車系統出現故障不能滑行到位
實名認證為華北空管局總工程師的@華北空管顏曉東 在微博上表示:“作為業內的人員,有一個細節需要分辯一下,打開艙門是不需要塔臺給指令(信息)的。”
11時30分許,南航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情況說明。情況說明稱,南航已經與該位乘客取得聯系,將指派有關領導和部門專程登門看望該旅客并致歉。已經啟動內部調查工作程序,經初步了解,CZ6101航班當天落地滑行至滑行道時,飛機剎車系統出現故障不能繼續滑行,等待拖車拖行至停機位之后開啟艙門。同時,南航表示,對在與救護人員配合中發生的協調問題,將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完善相應工作流程。
業內人士:地面保障不及時 化解空中努力
弧度注意到,一些航空業界人士也對此事發表看法,認為南航機組和北京首都機場地面保障部門在協調和服務均存在改進空間。
個人資料顯示為南航員工的微博用戶@機長廣博 認為,“在中國空中急救這樣的事例中,機組與空管各單位之間的配合是最高效的,這一點與國外沒有絲毫差異,差異就在飛機落地停住關車以后”,他介紹,機組會在空中將病人病情、需求和預計落地時間全數傳達給空管以及航空公司,并爭分奪秒落地,最大速度飛行,最短路徑,取消各種速度限制,但如果地面保障低效,便會“輕輕松松把機組和空管的努力化為烏有”,“急救車一般可以準時到達,客梯車,升降車,手推車,缺東少西,尤其在大型機場,保障極差。”
另一名民航飛行員對弧度介紹說:“開艙門按規定一定要在到停機位,并且地服人員一定要到位,給指示才可以開門,但如果有特殊情況機長有權利下開門指令”,另一方面,民航應急救援也有相應規定,如果飛機沒有靠近廊橋或客梯無法開門,此時機長應該提前與機場協調,若機組協調不到位不能推卸責任,若協調到位應由機場承擔責任。“特事特辦,按規定,只要機組要求,地面保障就應該到位”,他說。
航空自媒體@航鈦 分析,從乘務組的處理來看,南航處理基本得當,但機場地服存在一定的交接問題,因為理論上,若乘客出現意外情況,北京機場地服需要將客人迅速抬下飛機,配合急救車。
弧度就此聯系北京首都機場新聞中心,工作人員表示需要將這些情況與業務部門具體核實,但目前相關部門正在保障機場除雪,信息會在之后發布。
在飛機上突發疾病怎么辦?
航空自媒體@航鈦 對乘客遭遇類似情況給出了建議:
首先,你需要立刻報告乘務組人員,詳細說明自己的癥狀;
其次,最了解你身體狀況的永遠是自己,如果你覺得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急癥,不要猶豫,請立刻告訴乘務人員你的嚴重程度,通知機長,請機長即刻與塔臺聯系;
再次,飛機落地后,你將被轉移到地服手中,由他們協助救護車為您保駕護航。但地服的服務往往是被詬病最多的環節,對待不同航空公司存在不同標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依靠自己或者家人的協助盡快進入救護車內;
最后請記住,機場的救護車的確有地域限制,不能進入市內,如有必要可以通知市內醫院的救護車進行銜接。
本文來源:弧度(微信公眾號:hudunews)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