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很多人認為冬天泡腳,不但是享受,還是一種養生的方式。但很多人不知道,泡腳其實很講究,如果自身有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泡腳反而會有危險。
70歲的李爺爺常年腳冷,右腳的冰冷感特別明顯,每到不能忍受的時候,就端一盆熱水泡腳或拿熱水袋捂著,直到后來疼痛難耐才到醫院檢查。昨日,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通報該病例,老人患有血管病變,泡腳加重病情導致“截肢保命”。正值“冬日泡腳”高峰,醫生提醒相關人群要科學泡腳。
血管病變患者 熱敷和泡腳會加重病情
“李爺爺其實是因為下肢血管存在病變,他并不知道,血管存在疾病的患者熱敷和泡腳都會加重病情,”市三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崔馳解釋說。“之前,我們醫院還收到一名40多歲的資陽男患者,他也有類似遭遇,下肢血管存在病變導致腳趾截肢?!?/p>
據崔馳醫生介紹,這位40多歲的患者也是感覺腳冷用熱水泡了十來天腳,不僅沒有改善反而出現疼痛,腳趾甚至發生破潰。在當地醫院消毒換藥后不見好轉,最后不得不將潰爛的腳趾截肢,更令他沒想到的是,截肢的傷口一直長不好。其實這位患者是存在腘動脈閉塞,血流本來就已不順暢,用熱水泡腳加快循環相當于是在增負,也加速了肢體的壞死。
為什么正值壯年的男性會存在腘動脈閉塞的問題?倒追致病誘因,醫生發現主要是與這名患者長期大量吸煙有關。
自查身體情況 熱水泡腳并非人人適合
“對正常人來說,冬天泡腳是不錯的保健方式,溫度的增高能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不過崔馳強調,并非每個人都適合這樣的養生方式。對于有下肢血管動脈閉塞病變的人,泡腳或采用熱水袋、暖爐、電熱毯保暖都有可能起到反作用,甚至加重病情引發肢體壞死。市民泡腳前最好對自身狀況有個基礎預判,如果有間歇性跛行、雙腿不對稱寒冷等狀況,最好先到醫院接受檢查,判斷是否存在血管方面的疾病。
“糖尿病人泡腳也要謹慎?!?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副主任醫師傅徐泉說:“糖尿病人會出現周圍性神經病變,對疼痛、溫度的感知度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足部燙傷后發生感染的幾率很大。”醫生建議糖尿病人只用洗腳就可以了,溫度最好由家人進行把控。
泡腳應該怎么泡 看中醫科醫生怎么說
市三醫院中醫科醫生鄧杲認為,從中醫角度講,易上火的人群可以用淡鹽水泡腳,濕熱體質的人可讓醫生開具泡腳藥方。足部有皮膚損傷的人群,不宜泡腳。
針對水溫,建議以自己適合的溫度為宜,最好控制在40℃左右;對于腿部感覺較差的人群來說,水溫應更低。泡腳的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可在睡前進行泡腳,有利于睡眠;泡腳器具最好選擇可以控溫的木桶。
民間傳言用生姜和洋蔥水泡腳可防治感冒,鄧杲醫生表示他未聽過此說法。“如果確實要防治感冒,不如喝生姜紅糖水?!眱和欠襁m宜泡腳?市三醫院兒科主治醫師楊玲蓉也給出了意見:兒童泡腳應做到水溫和時長的控制,避免水溫過高導致兒童嬌嫩皮膚燙傷,或水溫變冷引發兒童感冒。另外,不主張兒童泡腳加入藥材,避免中毒、不適風險。成都商報記者 張侖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