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參加完土耳其安塔利亞G20峰會,國家主席習近平隨即趕往菲律賓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18日上午,習近平主席出席了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并發表題為《發揮亞太引領作用,應對世界經濟挑戰》的主旨演講。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經濟仍然面臨復雜的內外環境和較大的下行壓力,正經歷著改革陣痛,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但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把握世界經濟大勢,才能理解中國經濟;理解中國經濟,必須正確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走勢受到大家關注,中國經濟的一舉一動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可謂與日俱增。正因為如此,中國在發展經濟上的努力,也有效地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特別是本年度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加強宏觀調控,有力推動改革,經濟仍然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6.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須知,這是在10萬億美元高基數之上的增長,也是調結構、轉方式進程中的增長,這一結果來之不易。從全球來看,世界經濟整體動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已經接近尾聲,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于消退,所以調結構、轉方式十分重要。結構不調,方式不轉,我們就只能在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中因循守舊、亦步亦趨、尾大不掉。也只有通過調結構、轉方式,我們才能夠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性機遇。
搶抓新的歷史性機遇需要新的理念指引。前不久,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國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并就“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正在加快改革創新,加快轉方式、調結構,著力解決發展進程中的難題,培育發展新動力,打造發展新優勢,創造發展新機遇。從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從提出并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致力于在未來5年使中國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從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到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國正在以新的發展理念追求新的發展事業,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已經啟動。
在世界經濟充滿挑戰的大背景下,亞太經濟也面臨著諸多現實和潛在的困難和風險。亞太經濟如何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如何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鞏固增長引擎地位,值得認真對待和深入思考。G20峰會的主題為“共同行動以實現包容和穩健增長”,而APEC會議的主題為“打造包容性經濟,建設更美好世界”。兩大會議無一例外提倡包容,而“包容和穩健增長”主題與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以及協調、共享等發展理念不謀而合?!笆濉逼陂g,中國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追求“共享發展”過程中,通過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教育公平戰略、就業優先戰略與創業扶持政策、人口發展戰略以及普惠金融戰略等,以實際行動詮釋及豐富“包容性增長”的內涵,為全球包容性經濟發展作出中國貢獻。無論是G20還是APEC,中國都將積極參與,以發展為中心,堅持合作共贏理念和命運共同體意識,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實現共同發展。
從“一帶一路”建設到亞投行,從去年主辦了APEC北京會議再到明年在中國杭州主辦第十一次G20峰會,一大批多邊雙邊重大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一個友好、務實、負責任的中國正在致力于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合作架構。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寬闊的太平洋將成為亞太合作的橋梁、友好的紐帶、共同的家園。
為全球經濟包容增長貢獻中國力量,大國責任與大國形象,便在此刻彰顯。(南方日報評論員)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