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王斌)昨天,“河南博物院古代建筑明器展”亮相中國園林博物館,共展現100多件(套)古代建筑文物精品,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到16件。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該展覽是古代珍貴建筑明器首次在京公開展示,再現了中國建筑的發展史。
據介紹,明器指的是古代人們下葬時帶入地下的隨葬器物。受“視死如生”觀念和儒家孝道思想的影響,古代豪門世族、達官顯貴、門生故吏、平民百姓皆以事孝為重,殫盡財富極盡厚葬。隨葬品中有大量與當時社會生活相關的建筑模型,也就是“建筑明器”。
本次展覽中,游客可以欣賞到眾多的古代建筑明器。其中,展廳內擺放的一件高46.5厘米的舍利容器“三彩琉璃舍利匣”,是難得一見的反映宋代佛教建筑設計的精妙之作。另外,下層用于存放糧食,上層供人居住的建筑形式目前已不多見,而展廳內的“四層彩繪陶樓”則為游客再現了古人對建筑功能的追求,并精致地還原了漢代建筑的每個細節——具有儲存糧食功能的倉樓、居住或瞭望休閑功能的望樓、兩個大型“凸”字形洞窗、回廊、脊獸……每個細節都刻畫得惟妙惟肖。
游客還將有幸一睹四合院的雛形——“灰陶院落”的風采。另外也不乏“三彩貼塑比丘塔”、“彩繪仆侍陶俑群”、“三層塑馬陶倉樓”等表現歷代建筑形制及特色的珍貴文物。
據了解,此次展出的展品時間跨度自商代至清代長達3000余年,門類齊全,有中國古代的莊園、豪宅、高樓、四合院、倉樓等生活場所,望樓、戲樓、水榭等多功能的休憩娛樂場所,磨坊、圈舍等家庭生產活動場所,水井、灶等常用生活器具,以及人物陶俑、家禽、多種歌舞、雜技與生活場景的再現。
據悉,建筑明器多以陶土制作而成,很好地將建筑形制和建造技巧保存下來。中國園林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些建筑明器記錄了中國古代民居建筑的發展軌跡,真實地再現了古時的建筑形制和建造技巧,更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攝影/本報記者 汪震龍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