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滑縣11月17日消息(記者管昕)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前不久,中國之聲報道了河南滑縣政府強拆27家合法墻材企業,被指懶政怠政的新聞。報道播出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其他媒體也都做了跟進報道。但媒體關注過后,多位企業負責人近日又反映稱,當地政府后來又緊急召集他們,要求配合縣電視臺的錄制,承認是他們自行拆除的。那么政府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些企業未來發展之路又該怎么走?
近日,遭強拆的10多家墻材企業,聯名給記者發來情況說明,并蓋有企業公章、按有法人代表手印,稱不是自行拆除,而是當時遭到政府強拆和騙拆。
一位被強拆的企業負責人楊子(化名)說:“讓說謊話!讓說拆是自己拆的,拆的時候通知了,現在是升級改造,讓說我們現在正在進料,下一步就準備建設,但我沒有這樣說,我就按拆窯的事實說了?!?/p>
這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所在鄉鎮主要負責人前幾天為此事多次登門造訪。一個副縣長帶著電視臺多次找到他要求他說謊,但是他拒絕采訪。
另一位企業負責人章文(化名)說,有的企業主迫于無奈,只能配合縣里說謊話。但大多數的被拆企業負責人選擇實事求是地向媒體反映:“實事求是,縣里拆的就是縣里拆的,絕對不是自己拆的?!?/p>
滑縣政府之前給記者發來的情況說明顯示,在對這27家墻材企業拆除過程中,給他們講清了上級政策,并在企業自行拆除過程中提供了服務,將經濟損失損失降到最小。但在采訪中,多位企業負責人否認縣政府的說法。一位被拆企業的負責人說,自始至終,縣政府從未正式召集過企業負責人座談。他覺得縣里沒有誠意,沒有座談商量,現在不打官司就無法往下走。
記者就此事向滑縣政府以及涉及的鄉鎮主要負責人求證,但對方都沒有接聽電話。記者又向滑縣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了解情況。當記者問及是否有鄉鎮領導或者鎮長帶著滑縣電視臺找窯主錄節目,要求他們說是自愿拆除的時,宣傳負責人表示他并沒有聽說這件事,別的不方便透露。
為了證明是企業自行拆除,滑縣縣委宣傳部向記者提供了多段視頻資料,但國家土地督查濟南局官方網站今年3月16日刊發了滑縣違規窯廠整治工作成效的相關文章,文章中提到“滑縣對28家不規范企業進行了強制拆除”。
這些企業不能繼續留存的理由是:批建不一。發改委核準批復的是隧道窯,而企業結合當地實際建成了輪窯。我們知道,由輪窯改建為隧道窯,是環保的大勢所趨。而讓墻材企業走規模化、集約化道路,也是相關部門早就定下的大政方針。但在此過程中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政策扶持,滑縣政府是否盡到了應盡的責任?
在此次強拆的27家墻材企業中,多家位于滑縣王莊鄉的轄區。鄉政府一位負責人透露,縣里對墻材企業的監管和強拆,確實有責任:“滑縣當時是在省直管縣的過渡中間,所以手續弄的也不是很完備。我覺得他們建的是有些不符合產業政策,但也不能完全就是他們的責任?!?/p>
河南省發改委等部門多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快這一產業的優化升級。但記者了解到,自2009年這批企業建成投產后,滑縣就未對其批建不一采取過任何措施,國土、環保部門都沒有做出過任何處罰,更談不上引導企業轉型升級。媒體曝光后,當地政府也沒有給這些企業限期整改的時間,而是一刀切,全部拆除。
河南省住建廳墻改處副處長康增斌說:“滑縣這個情況,具體的到底它是關的是什么?假如說是實心黏土磚的話,應該在08年以前都全部要關完的,到現在才關閉,應該說我們知道太晚了,我們得批評他?!?/p>
媒體曝光后,滑縣紀委對監管不力的負責人進行了問責,包括縣發改委、環保局、國土局、質監局以及多個鄉鎮的負責人,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是問責最重的。而對于這批企業來說,涉及的是生死存亡、傾家蕩產。
目前,這些企業目前大多已經陷入破產境地,債臺高筑。強拆過后,滑縣出臺新政,要求新建墻材企業最低建設3條生產線,年生產1.8億塊標磚,新上墻材企業需繳納1千萬建設保證金。
對于這一新政,多位企業負責人說,縣里的新政,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實際做法并沒有按照文件來,拆了27家,指標給了15個,誰先交錢指標就給誰。如果強調建3條生產線,土地就沒辦法批。
按照河南省政府的要求,地區主管的政府部門負有積極引導企業轉型升級的責任,但在滑縣有關部門為什么沒有響應上級的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反而“一刀切”?這些被拆除的企業未來又該怎么辦?有關事情進展,中國之聲將繼續關注。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