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4日,廣東東莞,已經關閉的皮具廠車間。 視覺中國 資料 圖
10月份以來,廣東東莞一名民營企業老板的“湖南企業家在東莞”微信群里氣氛有些壓抑。
一個做機械的企業老板說“打算退休,今年開始逐步退出市場”;另一個做機械的同行老板則附和說“工廠減產80%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視覺中國生益科技勤上光電勁勝精密,一直在虧,現在完全是在給工人打工”,還有一個身家數千萬的老板倒沒說自己工廠怎么樣,只是說“現在跟你們打一場牌,輸幾百塊我都肉痛”。另外就是一些“貸不到款”、“收不到帳”等各種吐槽。對于接下來怎么辦,群里多是沉默。
這群湖南中小企業主很早就來到東莞奮斗,現在基本上是人到中年,大部分從事機械制造加工、服裝鞋帽制造或家具制造等。他們享受到了東莞高速發展期,現在正面臨著人工管理成本增加、出口遭遇困境、無力參與政府主導的轉型升級等尷尬處境。
“少虧就是賺”
今年國慶節后,東莞制造業“倒閉潮”之說開始蔓延。
2014年年底,知名手機零部件代工廠蘇州聯建科技宣布倒閉,隨后聯建的兄弟公司,位于東莞的萬事達公司和聯勝公司相繼倒閉,三家公司員工人數有近萬人。之后手機零件制造商東莞市奧思睿德世浦電子科技老板欠債1.35億元跑路,400名員工失業。還有從事雜牌手機制造的東莞兆信通訊也因資金鏈斷裂倒閉,1000多名員工失業,董事長高民自殺。
多家大型知名廠商關閉讓“倒閉潮”之說越來越被媒體放大。
盡管當地官方多次表達東莞制造業并未整體遭遇危機,但今年國慶節后,東莞長安鎮知名的臺灣金寶電子廠部分員工在假期后返廠時發現生產線已被拆除。這件極度吸引眼球的事件讓東莞制造業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金寶電子廠了解,目前金寶電子對上述員工進行了調崗,并承諾員工們調崗后的薪酬福利待遇等都不變,同時稱這是正常的生產線調整。不過有員工仍然不愿意接受調崗安排,“從今年8月份開始就沒什么活干,僅僅拿到底薪,調崗后也一樣,更希望拿到經濟賠償后離開。”有員工如此表示。
對于“倒閉潮”之說,目前并沒有很權威的數據來支撐。
不過,多名東莞企業主也的確向澎湃新聞記者反映,他們2015年的日子并不好過,旗下工廠大規模壓縮產能,“少虧就是賺”是他們今年經營的思路。
邵懷明來東莞開廠10多年,工廠主要生產數控機器的配件,為多家東莞大型工廠的供應商。經過10多年打拼,其工廠規模鼎盛時期有100多工人,然而目前他的工廠加上行政人員才20人左右,他擁有的一棟三層樓廠房只留下一層樓用于生產,其他兩層打算租出去,不過無人問津。
“即便這樣,廠子現在每個月的利潤養20個人都在虧錢。”邵懷明說,只能等待經濟形勢變好,只要工廠不關就還有希望。
與邵懷明想法不同的是,另一個企業主唐自忠正有序退出市場。唐自忠比邵懷明還早來東莞創業,主要從事機械制造,經過多年努力,他的工廠年銷售額超過5000萬元。
現在他只接少量訂單以維持工廠基本運營,因為“很多帳都沒有收回來,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廠子關停”。
唐自忠還告訴記者,作為供應商,他下游的廠家日子一樣不好過,據他了解,“目前只有10-20%的廠子生產正常,50-60%的廠子都不同程度減產”。
不僅是中小企業日子難過,東莞上市公司日子也不好過。
東莞市南興家具裝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002757)是一家研發、制造板式家具生產線設備的專業化生產企業,位于東莞市厚街鎮,今年5月份才上市。
一個工人告訴記者,“近兩個月工作很清閑,訂單少了很多,一些生產線已經停了,公司也沒通知什么時候恢復正常”。
南興裝備2015年三季報顯示,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2億元,同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98%。
東莞還有5家生產電子設備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電子制造產業的上下游,分別為惠倫晶體(300460)、正業科技(300410)、生益科技(600183)、勤上光電(002638)、勁勝精密(300083)。
上述5家公司的半年報顯示,業績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虧損最為嚴重的是坐擁三星大客戶的勁勝精密,甚至凈虧1.69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814.71%。勁勝精密2015半年報解釋稱,塑膠精密結構件營業收入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主要客戶三星塑膠精密結構件營業收入大幅下降影響,致使營業收入下降。
而生益科技在其報告中則稱,2015年,不論是宏觀經濟形勢,還是金融貨幣形勢;不論是大宗商品走向,還是電子市場的前景,均出現了錯綜復雜的變化。各種有利不利的因素互相滲透、交錯,從而令2015年的市場呈現多變且不穩定的局面。
上述企業主坦言,“上市公司或大企業的業績一旦不好,對它下游產業鏈的中小企業影響最大,一家沒活干,幾十家甚至上百家小企業就沒活干”。
“討債和躲債”
邵懷明還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其實今年訂單還是有的,但產品生產出口收不到錢,這意味著我生產得越多虧得越多”。
邵懷明說他也欠其他供貨商的錢,目前他的生活狀態就是討債和躲債。這一情況在其它企業中也有存在。
以前述6家上市公司為例,公司當期的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無一例外大幅增加。比如南興裝備,其2015年上半年的應收賬款達到1.27億元,比上期增加了270%多,同樣應付賬款為5577萬,比上期增加了37%。
觀察最近倒閉的東莞制造企業,絕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企業。
東莞一度憑借成本低廉等優勢,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資中國制造業,但這一優勢正逐漸消失。
人工成本的增加是目前東莞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這一方面加劇了企業的外遷,另一方面使得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低。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廣東(東莞)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龔佳勇對此撰文稱,東莞是外向型經濟,東莞制造業大地震可能還會持續很多年,沒有了人工成本優勢,低端產業淘汰是大勢所趨。
2012年中國的人口紅利到達頂峰后,低端制造業生存土壤不再。目前中國正大力倡導產業轉型升級,然而對于遍地開花的東莞制造業,尤其一些低端制造業很難適應這個轉型過程,如今的情形正是陣痛的表現。
東莞政府駁斥“倒閉潮”之說
對于“倒閉潮”之說,東莞市政府予以了否認,并通過官方媒體駁斥。
一方面東莞經濟并未受到影響。東莞市政府的統計信息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56.43億元,同比增長4.5%。另一方面企業的數量仍在增加中。2014年,全市新登記企業及企業注冊資本兩項指標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
今年7月,東莞市市長袁寶成曾表示,近期外界關注的倒閉的企業大都是智能手機或其設備部件的生產商。“近幾年全球智能手機產業發展非常快,企業競爭也非常激烈,有的企業由于其母公司經營狀況不理想,而關停在東莞設立的工廠,這是正常的現象。市場經濟中優勝劣汰,并不能說明制造業整體遭遇了危機。”
10月份,袁寶成在央視節目中高調提出“機器換人”,東莞制造業已經遭遇“劉易斯拐點”,必須通過“機器換人”來解決招工難問題。
資料顯示,東莞已連續三年安排2億元市財政資金資助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東莞市政府正試圖通過大力推動“機器換人”來加速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
不過一些低端制造的中小企業稱,它們沒有資金和實力完成這樣的轉型升級,目前的政策不能從根本上回應和解決低端制造業遇到的困難。
地方政府要不要去救這些企業,還是讓企業按照市場規律自己倒閉,已經成為這類企業和政府的博弈。